退休员工怎么称呼?这件职场小事,藏着人情世故的大智慧

办公室里,那个靠窗的位置,终于空了。

桌上的绿植被继任者搬走了,那把坐了十几年的旧椅子也换了新的,一切都崭新,却又空落落的。王总,哦不,现在该叫什么呢?上周五,我们还热热闹闹地给他办了荣休派对,送了鲜花,切了蛋糕,每个人都上去拥抱,说着“常回来看看啊”。

可这周一,问题就来了。

退休员工怎么称呼?这件职场小事,藏着人情世故的大智慧

在公司的微信群里,行政发了个通知,需要统计退休人员的家庭地址寄送节日礼品。我看到那个熟悉的名字“王建国”孤零零地躺在Excel表格里,突然一阵恍惚。那个在会上运筹帷幄,私下里又爱开玩笑的“王总”,好像瞬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符号。

更要命的是,下午我在茶水间碰到了之前和王总一个部门的小李,他正对着手机发愁。我凑过去一看,他正在给王总发消息,请教一个历史遗留项目的烂摊子。输入框里的称呼删了又改,改了又删。“王总”?人家都退休了,还占着这个“总”字,会不会有点不合时宜?“老王”?他比我爸年纪都大,我哪有这个资格,太不尊重了。“王师傅”?他又不是技术工种。

你看, 怎么称呼退休后的员工呢 ,这根本就不是个小问题。它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人走茶凉的世态炎凉,还是情谊长存的脉脉温情。

人走了,茶未凉。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第一个坎就是这个称呼。

我见过最尴尬的场面。一次公司年会上,主持人为了搞气氛,特意请回了几位退休的老领导。一位年轻的新员工,估计是脑子抽了,拿着话筒大声喊:“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王、老张、老李上台!”

空气瞬间凝固。

那几位老领导脸上挂着的笑,僵硬得像博物馆里的蜡像。他们以前,一个是副总,一个是总工,一个是财务总监。一声“老王”,把他们身上所有的功绩、所有的资历,全都抹平了,变成了一个邻居家遛弯的普通大爷。不是说当大爷不好,而是那种身份的骤然跌落,尤其是在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被后辈们用如此轻飘飘的方式定义,那滋味,恐怕不好受。

所以,别小看一个称呼。这背后,是 尊重 ,是 分寸感 ,是一段职业生涯的 延续性

那么,到底该怎么叫?

我琢磨了这么多年,也踩过坑,看过戏,总结出几条发自肺腑的建议。

首先,也是最保险的一招: 沿用退休前的职衔,尤其是在公开和半公开场合

比如,以前是“王总”,退休后头半年、一年,你见到他,尤其是有其他同事在场时,就大大方方地叫一声“王总”。这声“王总”,已经不是一个行政职务了,它更像是一枚 勋章 ,代表着他过去为公司立下的汗马功劳,代表着大家对他整个职业生涯的认可。你这么叫,他听着舒坦,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被遗忘;周围的人听着,也觉得你这人懂事,厚道,会做人。

千万别觉得人家退休了,你还叫“总”,是拍马屁。错了!这叫情商。这叫维持一种情感上的链接。等过个一两年,大家的关系在新的维度上稳定下来,再根据亲近程度,慢慢过渡到更私人的称呼,也不迟。

其次,如果觉得沿用职衔有点过于正式,或者在纯粹的私人场合,有一个万能的、永远不会出错的称呼—— “老师”

“王老师”、“李老师”。

这个称呼,简直是人情世故里的一个伟大发明。它巧妙地绕开了所有权力和地位的敏感区,直接指向了一个人最值得尊敬的特质: 经验和智慧 。不管他以前是干什么的,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只要他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他就有资格被称为“老师”。

叫一声“老师”,既表达了你的尊敬,又显得亲切而不谄媚。对方听了,心里也暖洋洋的。这意味着,虽然我离开了岗位,但我身上的价值——那些知识、经验、阅历——依然被你们认可和需要。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巨大慰藉。尤其当你真的有事请教他时,一声“X老师”,简直是开启话题的万能钥匙。

再来,就是看关系了。

如果你们私交甚好,以前就称兄道弟,那退休后延续之前的叫法,比如“老大哥”、“强哥”,完全没问题。这种称呼的内核是 亲近 ,是超越了工作关系的个人情谊。但前提是,这种关系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你单方面觉得你们很熟。否则,你这边“强哥”叫得热乎,人家心里可能在想:我和你很熟吗?

最需要警惕的,就是那种自以为是的“亲切”。比如,管一个只比你大十几岁、以前还是你上司的退休女士叫“X姐”,甚至“阿姨”,那简直是社交灾难。除非她自己主动让你这么叫,否则,请老老实实地回到“X总”或者“X老师”的安全区。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个词: 用心

你不能用一套公式去套所有的人。你要去想,你和他/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他/她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在什么样的场合下称呼他/她?

那个曾经雷厉风行的张总,退休后迷上了书法,你去看望他时,叫一声“张老师”,和他聊聊笔锋,他可能比你叫他“张总”更高兴。

那个在技术岗位上干了一辈子的李工,一辈子不爱听人叫他“李总工”,就喜欢大家叫他“李工”,觉得踏实。那他退休了,你去看他,依然叫一声“李工”,他会觉得你懂他。

称呼,是关系的探针。它能瞬间测量出你们之间的距离、温度和尊重程度。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小李最后是怎么给王总发消息的?

他最后发的是:“王总您好,我是小李。有个项目上的旧问题想跟您请教一下,不知道您现在方不方便?”

你看,他用了“王总”,后面加了“您”,姿态放得很低,事情也说得明白。

王总几乎是秒回:“哈哈哈,还叫什么王总,叫我老王就行!什么事,说吧。”

这就是最理想的互动。我们作为晚辈,把尊重给足了,至于对方想怎么拉近关系,让他自己来决定。他让你叫“老王”,那是他的谦和与亲近,但我们不能主动把这份“亲近”当作理所当然。

一个得体的称呼,就像冬日里递过去的一杯热茶。它暖的,不仅仅是退休员工的心,更是整个职场人际关系里那点尚存的、宝贵的 余温 。在这个人来人往、利益交错的“江湖”里,这点余温,能让我们走得更远,也更心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