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姐,给我发了个视频。
就今天早上,通勤的地铁里,信号断断续续,那视频加载得像个世纪那么长。但我有耐心,我知道,肯定又是关于她那个宝贝蛋儿子的。果不其然,画面一出来,那个小家伙,肉嘟嘟的,坐在爬行垫上,对着镜头咿咿呀呀,口水挂在下巴上,亮晶晶的。我姐画外音,带着那种初为人母特有的、掺着八分炫耀两分期待的语气,逗他:“宝宝,叫……叫……小姨呀……”
屏幕里的小人儿,嘴巴张了半天,噗地一下,吹出一个鼻涕泡。

我乐了。但笑着笑着,心里某个地方,就那么软了一下。 姐妹的儿子要怎么称呼我 ?这个问题,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我心里,现在,终于要破土发芽了。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真的。它不是查字典就能得到标准答案的。这里面,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亲情观、自我认同,甚至还有一点点……嗯,小小的“私心”。
按最老派、最规矩的说法,我姐是妈妈,我是妈妈的姐妹,那他理所应当叫我 姨妈 。
姨妈 。你品,你细品这两个字。它自带一种庄重感,甚至有点年代剧的滤镜。一听到“姨妈”,我脑子里浮现的,是一个穿着得体、发髻梳得一丝不苟、会在你犯错时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做,对得起你妈妈吗”的长辈形象。她慈爱,但有距离;她权威,但不容亲近。
说实话,我有点……怵这个称呼。我才多大啊!我还在追星,还在为动漫新番嗷嗷叫,还在跟朋友们为了去哪家新开的bar争论不休。你让我当“姨妈”?感觉我的人生进度条一下子被快进了二十年。这俩字,像一件不太合身的大衣,披在我身上,沉甸甸的,有点喘不过气。不行不行,这个选项,我先默默地在心里画个叉。
那么,第二个选项,也是最安全、最普遍的叫法: 阿姨 。
阿姨 这个词,怎么说呢,它就像白开水。万能,解渴,但毫无滋味。小区里遇到的邻居是阿姨,超市里给我称重的店员是阿姨,马路上问路的中年女性也是阿姨。它太公共了,太没有辨识度了。我可不想在他心里,我和楼下那个天天抱着泰迪犬的王阿姨,是一样的存在。我是他妈妈唯一的亲妹妹啊!我们流着相似的血液,我们有过共同的童年记忆,这种独一无二的联系,怎么能用一个如此“大众脸”的称呼来概括?
每当想到他将来用那口齿不清的小奶音,对着我喊“阿姨”,我总觉得,那声音会飘散在空气里,而不是精准地降落在我心上。它不够“粘人”,不够有“指向性”。感觉就像,我只是他庞大世界里,一个面目模糊的女性长辈符号,而不是那个可以偷偷塞给他糖吃、带他去游乐园疯玩、在他被妈妈骂的时候悄悄给他使眼色的……特别的那个人。
所以,我姐在视频里引导他叫的,是第三个选项: 小姨 。
嘿,这个就对味儿了!
小姨 !这两个字一出来,画面感瞬间就变了。它年轻,有活力,带着一股子亲昵和俏皮。它把“姨”这个代表辈分的字,用一个“小”字给柔化了,中和了那种长辈的严肃感,反而增添了一种亦亲亦友的亲密。叫“小姨”的,通常是家里最小的那个姨,是那个还没被生活完全磨平棱角、依然保留着几分孩子气的阿姨。
这不就是我吗?
我能想象,当他第一次清晰地喊出“小姨”时,我的心会是怎样一番山崩海啸。那声音,绝对不是那种毕恭毕敬的问候,它会是带着撒娇、带着依赖、带着“快来陪我玩”的邀请。喊一声“小姨”,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爬到我身上当树袋熊;喊一声“小姨”,他就可以把弄得脏兮兮的小手往我新买的裙子上擦;喊一声“小姨”,就等于开启了一个秘密联盟,我们俩,要一起“对抗”那个时而温柔时而“专制”的妈妈(也就是我姐)。
这感觉,太棒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这是一张关系的入场券,一张通往他童年世界的VIP通行证。
当然,事情还没完。我们这一代人,总喜欢搞点“定制化”。除了这些标准答案,还有好多“野路子”。
比如,我姐夫家那边,习惯在称呼前加上名字里的一个字。如果我叫林微,那可能就是“微姨”。这个也挺好,听起来既保留了辈分,又显得特别。像是专属的标记,独一份儿。
还有更潮的,直接叫英文名。如果我叫“Cathy”,那他完全可以叫我“Auntie Cathy”。这在很多家庭里已经很普遍了。简单,直接,国际化。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中文语境里那种盘根错节的亲情味道。那种味道,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是“姑舅亲,代代亲”的那个“亲”。英文称呼,时髦是时髦,但就像吃惯了中式炖菜的人,偶尔尝了一口分子料理,新奇,但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
最有意思的,也是我最期待的,其实是那个小家伙自己的“发明创造”。
小孩子在语言萌发期,经常会因为发音不准,给亲人起一些奇奇怪怪又可爱得要命的“外号”。可能“小姨”对他来说太难了,他会叫我“小一”?“巧姨”?或者干脆就是一个谁也听不懂的、只属于我们俩的音节,比如“呀呀”?
如果真的发生了,我绝对会欣然接受,并且昭告天下:从今天起,这就是我的新名字!
因为那是他给我的,是他用他小小的脑袋和笨拙的舌头,为我量身打造的。那是我们之间最初的、最原始的密码。当他喊出那个独一无二的声音,我就知道,他在叫我,全世界,只有我能应。这种感觉,比任何标准称谓都来得更猛烈,更让人心动。
所以, 姐妹的儿子要怎么称呼我 ?
这个问题,聊到最后,我发现我真正想要的,根本不是一个固定的称谓。 姨妈 也好, 小姨 也罢,甚至是一个不成调的昵称,都只是一个声音的载体。
我真正在意的,是那个声音背后的东西。
是我抱着他时,他小手攥着我手指的力度;是他看见我时,眼睛里瞬间迸发出的光彩;是他蹒跚学步,第一个就想扑向我的怀抱;是我们之间,那种超越血缘的、奇妙又坚韧的连接。
那个称呼,是开启这一切的钥匙。它不必多么标准,不必多么好听,但它必须是温暖的,是充满爱意的。
我关掉手机,地铁正好到站。阳光从出口洒进来,有点晃眼。我突然没那么纠结了。
随他叫什么吧。
只要他开口叫我的那一刻,是笑着的,是奔我而来的。
那,就是天底下最好听的名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