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的人怎么称呼?这问题,乍一听简单,细想来,却像一团麻线,越理越觉着其中牵扯着太多的线头,历史的、政策的、情感的、社会的,甚至关乎我们如何看待那片土地上实实在在活着的人。我常琢磨,一个简单的称谓,它背后藏着何等深沉的理解与误解,尊重与偏见。
回溯时光,最古老、也最根深蒂固的,无疑是“ 农民 ”二字。这词儿,带着泥土的芬芳,也带着汗水的咸涩,更背负着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底色。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先民到共和国初期土地改革后的新主人,这称谓几乎是他们身份最直观的标识。那时候,户口本上明晃晃的“农业户口”,就将城市与乡村、工厂与田埂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界限。记得小时候,外婆总说自己是“老农民”,语气里透着一股子质朴的自豪,那是靠双手吃饭、靠土地养活一大家子的底气。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化浪潮席卷,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农民”这个词,在某些语境下,不知不觉染上了一层“落后”、“贫穷”甚至“愚昧”的色彩。我听过不少城里人,谈及农村,习惯性地将那里的人统称为“农民工”——即便他们可能早就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做了小生意,甚至开起了公司,但只要户籍还在老家,那顶“农民”的帽子,似乎就怎么也摘不掉。这让我心里总有些不舒服,仿佛“农民”成了一种原罪,一种难以洗脱的身份烙印。那真是时代错位造成的偏见啊!
后来,“ 村民 ”这个词,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尤其在行政管理和基层治理中被高频使用。它比“农民”更具地域性、社群性,强调的是“村”这一基本单元内的成员身份。当村委会主任招呼“村民们开会啦”,当广播里循环播放“各位村民请注意安全”,你感受到的是一种更具体的归属感,一种基于地理毗邻和共同事务的联结。我个人更偏爱“村民”这个称呼,因为它剥离了许多“农民”身上附加的职业属性和历史负担,而纯粹地回归到一个人在一个特定聚落中的存在。它显得更中性,也更平等,暗示着无论你是不是真的下地干活,只要生活在这里,你就是这个社区的一份子。我的表叔,他在村里开了个小超市,平时很少下地,但他依然是“村民”,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这种称谓就显得特别妥帖,熨帖人心。

再往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渐高,“ 农村居民 ”这个称谓开始登上舞台。这可是个官方色彩浓厚的词儿,带点儿学术味道,更多地出现在文件、报告、统计数据里。它旨在淡化户口性质,强调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只是“居民”而已。这个词的出现,无疑是进步的象征,是对过去城乡二元对立的某种消解。它希望将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纳入到一个更宏大、更统一的“居民”体系中去,强调他们作为国家公民的普遍性。然而,我总觉得这词儿少了点什么,少了点温度,少了点烟火气。它太理智,太抽象,太像一个统计学上的标签,而不是对一个个鲜活个体富有情感的指代。你很难想象,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奶奶,在田埂上见到久未谋面的亲戚,会笑着说:“哎哟,你这个农村居民,可算回来了!”那感觉,简直是滑稽,是疏离,像是在读公文。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么称呼他们呢?“ 乡亲 ”、“ 老乡 ”这俩词,带着天然的亲切感和泥土气息,一出口,心里的距离似乎就拉近了一大截。“乡亲们好!”一句问候,能让多少人放下戒备,敞开心扉。这是一种情感的联结,无关户籍,无关职业,只关乎那份源自故土的默契和情谊。在异乡打拼,一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包含了多少不易和慰藉。我有个朋友,在城市打拼多年,每次回村,见到村里的老人,总会亲切地喊一声“大爷”、“大娘”,这种称呼虽然朴素,却传递着最真挚的尊重和人情味。甚至,我更喜欢用“ 村里人 ”这种略带口语化的表达,它就像一个温暖的圈子,把所有在村子里生活的人都包容了进去,简单直接,又带有一种内涵的凝聚力。这可比那些干巴巴的称谓,有血有肉多了!
近几年,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一些新的称谓也悄然兴起,比如“ 新农人 ”、“ 返乡青年 ”、“ 乡村创客 ”。这些词语,带着一股子朝气和希望,它们特指那些选择回到乡村,利用现代技术、理念,投身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电商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是农村发展的新生力量,是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对于这群人,我们自然不能再简单地用“农民”来概括,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模式,都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大相径庭。称他们为“新农人”,既肯定了他们与土地的链接,又凸显了他们身上的“新”意,是创新、是活力、是未来。这让我看到了一种美好的可能,称谓的演变,也能映照出社会价值取向的积极转变。这种变化是可喜的,让人觉得乡村的未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其实,关于“农村居民的人怎么称呼”这个问题,我始终觉得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语言这东西,活的,它总是在流变,在适应。重要的是,我们在使用这些称谓的时候,心里带着什么。是尊重?是平等?还是不自觉的优越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关系,自然需要不同的措辞,才能恰如其分。
我的观点很明确:无论用哪个词,最核心的,是那份 尊重 。尊重他们辛勤劳作的双手,尊重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尊重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一个称谓,不该成为一种标签,更不该成为一道鸿沟。当我们在城市里享受着来自乡村的馈赠时,当我们谈论乡村的未来时,用一个恰当的、温暖的、不带偏见的称谓,是对他们最起码的理解和肯定。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礼仪,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底色。
我们应该摒弃那种刻板的印象,认为“农村人”就等同于“农民”,就等同于“没文化”。今天的乡村,早已不是我们父辈记忆中的样子。那里有留守的孤寡老人,有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庄稼汉,有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有搞民宿的文艺青年,甚至有从城市搬来享受田园生活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形态是如此多样,他们的面貌是如此丰富,以至于任何单一的、扁平的称谓都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尽述。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去看待如今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和生活在上面的人们。
我常常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纠结于“农村居民”该怎么称呼,而只是简单地称呼他们为“ 人 ”,就像我们称呼城市里的人一样,那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那意味着,身份的标签不再那么重要,地域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有着各自的追求与梦想。就像一棵棵扎根大地的树,形态各异,却同样挺拔向上。
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在现实的语境下,我们仍需区分。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更具善意、更显平等的词汇。比如,在官方语境下,使用“农村居民”是妥帖的,因为它体现了现代治理的平等原则;在邻里之间,一句“乡亲”或“大哥大姐”则更能拉近距离,充满人情味;而对于那些投身乡村建设的年轻人,一句“新农人”或“乡村创客”,则饱含了认可和鼓励。这才是真正的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构建,也能消弭。选择一个恰当的称谓,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我们态度和价值观的折射。愿我们都能以一颗真诚、开放的心,去看待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个勤劳、朴实、且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 农村居民 。他们值得我们用最真诚、最尊重的语言去描绘,去记住。这不仅仅是称谓上的考量,更是我们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城市与乡村握手言和,共同奔向未来的生动注脚。
我坚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城乡的界限真正模糊,当发展的红利普惠到每一个角落,也许,“农村居民”这个称谓,也会像“农民”一样,成为历史的印记,留存下来,诉说着一段时代的变迁。而那时,我们面对的,将只是中国大地上,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中国人”,无关身份,只关乎生命,只关乎那份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