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叫她A吧。
A的大脑,我觉得,像个装满了奇趣博物馆的阁楼,你推开门,以为里面是些旧书和尘埃,结果发现角落里摆着中世纪的星盘,墙上挂着讲印象派光影变迁的草图,空气里飘着分子料理的化学公式,甚至地毯底下还藏着一本关于赫梯帝国消亡史的孤本。你跟她聊最近的电影,她能从导演的镜头语言扯到古希腊戏剧的“三一律”;你抱怨一句工作累,她能从人体工学说到正念冥想的神经科学依据。
所以问题就来了,这样一个朋友,你怎么称呼她?

这事儿还真困扰过我。直接叫名字吧,当然最保险,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能概括她这个闪光特质的亲昵感。可一旦你想给她加个前缀或后缀,那简直是踩雷现场。
你试试喊她 学霸 ?拉倒吧。这两个字现在已经带着一股浓浓的校园酸腐气,好像她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刷题和考试。这简直是对她灵动灵魂的粗暴简化。A的知识,是从真实的生活、无尽的好奇心和大量的非功利性阅读里生长出来的,带着泥土和阳光的鲜活气,跟图书馆里那种被规训过的“知识”完全是两码事。你叫她学霸,她可能嘴上不说,心里白眼已经翻到后脑勺了。
那叫 才女 ?更不行了。这词儿,自带一股陈旧的、仿佛从民国画报里走出来的味道。听起来就像她应该穿着旗袍,会弹古筝,吟几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似的。太刻板,太有距离感了。而且,这个词隐隐约TAKE有一种“物化”的意味,仿佛她的才华是供人观赏的,而不是她生命本身的一部分。我和A是能穿着拖鞋在路边摊撸串的关系,一声“才女”,能把我们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远到银河系。
有人可能会说,叫“老师”啊,或者“X神”。比如“A神”。听起来是挺崇拜的,但……有点过了。尤其是在日常聊天里,你一句“A神,这周末去哪儿玩”,不觉得诡异吗?这把她架得太高了,好像她不食人间烟火,我们之间不再是平等的朋友,而变成了信徒和偶像。友谊这种东西,最怕的就是失衡。
所以,到底该怎么办?
后来我发现,我们总想着用一个固定的称谓去定义她,这个思路本身就是错的。对于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朋友,最好的称呼,其实是流动的,是嵌在具体情境里的,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比如,当我又一次被某个冷知识震惊到目瞪口呆时,我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来一句:“我的天, 你简直就是个行走的维基百科 !” 这不是一个固定的称呼,而是一种即时的、带着情绪的赞叹。她听了会哈哈大笑,而不是感到被冒犯。
当我在工作上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百思不得其解,去找她求助时,我会说:“快, 我的智囊团 ,江湖救急!” 这时候,“智囊团”这个称呼就充满了信任和依赖,把她的智慧当成我们可以并肩作战的宝贵资源,这感觉多棒。
当我们一群朋友在讨论某个社会热点,大家众说纷纭,而她总能从历史、经济、心理等多个角度给出让人豁然开朗的分析时,我会由衷地感慨:“听你说话,感觉脑子都做了个SPA,不愧是 我们这群人里的人间清醒 。”
看到了吗?关键不在于那个“词”本身,而在于你赋予那个词的“语境”和“情感”。
甚至,我发现了一个终极的、也是最妙的“称呼”——那就是 “提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称谓 。
当你说:“欸,A,我最近在看一本书,里面提到‘幸存者偏差’,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当你说:“那个……关于买保险这个事儿,里面的坑太多了,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当你说:“我家的猫最近总叫,是不是生病了?你不是看过很多动物行为学的书吗?”
每一次真诚的提问,每一次毫无保留地向她敞开你的困惑,其实都是在用行动告诉她:我尊重你的知识,我信任你的判断,你的大脑在我这里,是闪闪发光的宝藏。
这比任何一个干巴巴的标签都来得有力,来得温暖。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称呼,而是一个动态的互动。在这个互动里,她的知识被需要、被看见、被激活,而你也因此获得了成长。这才是友谊最理想的状态,不是吗?我们互相照亮,彼此成就。
我们急于给别人贴上标签,或许,只是为了安放我们自己心中那份混杂着羡慕、敬佩,甚至一丝丝遥远距离感的复杂情绪。但真正的友谊,是需要跨过这些标签,去拥抱那个活生生的人的。
她首先是你的朋友,其次才是那个“有知识的人”。所以,别再纠结于那个完美的称呼了。就用你们之间最舒服、最自然的方式去交流。或许,最动听的称呼,就是你在人群中一眼看到她,然后笑着、毫无负担地喊出她的名字。
那一刻,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你知道,有这样一个朋友在,世界都因此变得清晰和有趣了一点。这就够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