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踏进香港大学的校园时,那种心潮澎湃又带着点忐忑不安的心情,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彼时我不过是个初来乍到的愣头青,满脑子都是对知识殿堂的憧憬,却也带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 香港大学教授怎么称呼 ,这看似简单的一问,实则像块无形的大石头,压在我心头。要知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称谓这玩意儿,真能搞得人一头雾水,稍微不慎,可能就闹出笑话,或者更糟,显得自己不尊重人。
那时候,我可没少为此犯愁。是直接叫英文名?还是得加上“教授”二字?亦或是像内地那样,统称“老师”就好?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却真真实实地反映了一个初学者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对学术规矩的懵懂探索。所以,今天我就想掰开揉碎了跟大家聊聊,在港大这片兼容并蓄的学术沃土上,究竟该如何得体地称呼我们的师长。别小看这事儿,它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文化,一份尊重,更是你融入学术圈的第一道考题。
首先,最普遍、最稳妥,也是最官方的称谓,莫过于“ Professor + 姓氏 ”。比如,陈教授,就叫“Professor Chan”;黄教授,就叫“Professor Wong”。这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式称呼,在香港大学更是如此。无论你是发邮件询问课业,还是在走廊里迎面碰上,亦或是参加正式的学术讲座,用这个称呼,准没错。它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你对对方学术地位的认可和尊重,不带一丝暧昧,也没有任何僭越。我个人觉得,当你还在摸索阶段,不确定对方喜好时,坚持使用“Professor + 姓氏”是最高效且最安全的策略。而且,港大的教授们,无论其国籍、文化背景如何,对于这种国际通行的称谓,都是完全接受的。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国际学术交流语境下的默契。

然而,事情总有其复杂性。并非所有在大学里授课的人都拥有“教授”的头衔。香港大学的教职体系,细分起来包括了讲师(Lecturer)、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以及正教授(Professor)。那么,如果对方只是讲师或助理教授,又该如何称呼呢?这里就得细说了。如果他们拥有博士学位,最恰当的称呼便是“ Dr. + 姓氏 ”。例如,“Dr. Lee”、“Dr. Wong”。这同样是一种标准而尊敬的称谓,表明你清楚对方的学历背景和专业身份。有时候,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助理教授或副教授也被学生习惯性地称作“Professor + 姓氏”,尤其是在口语交流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宽泛”用法,但严格来说,并不完全准确。不过,大多数教授并不会对此纠结,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学习态度和是否传达了尊重。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如果能准确区分并使用“Dr.”,无疑会给对方留下更细致、更专业的印象,显得你更懂得学术界的规矩。
至于“ 老师 ”这个称谓,在香港大学,其使用频率和语境与内地大学有所不同。在内地,无论教授、副教授、讲师,甚至助教,都可以被亲切地称作“老师”。这是一种涵盖面极广、充满东方人文色彩的称呼,体现了“师者”这一角色的尊崇。但在港大,尤其是在正式场合,直接称呼“老师”则相对较少。它并非不被接受,而更多地出现在学生与老师关系更为密切、私下交流的语境中,或者一些带有内地教育背景的师生之间。我曾试探性地用“老师”称呼过一位教授,他虽然微笑着接受了,但从他略带意外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一丝文化差异的痕迹。后来,我还是回到了“Professor + 姓氏”或“Dr. + 姓氏”的轨道上。毕竟,入乡随俗,这是基本的礼仪。如果你不确定,我建议初期还是避免使用“老师”,等到与老师建立起更深的师生情谊,得到了对方的默许,或者在一些轻松的非正式场合,再考虑使用。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就是“ 先生/女士(Mr./Ms.) ”。这个称谓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对大学教授来说,基本是不适用的。用“先生/女士”称呼一位教授,无异于降格以求,可能会显得你对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地位一无所知,甚至是有点轻慢。除非对方是行政人员,或者极少数未取得博士学位的资深讲师(这种情况在港大已经非常罕见),否则,请务必避免使用。我见过有新生因为不了解情况,用“Mr. Chan”来称呼一位声名显赫的院士,那场面,简直是空气瞬间凝固,虽然教授大度地笑了笑,但那份尴尬,至今想起仍觉如芒在背。所以,宁可多一份严谨,也别少一份尊重。
那么,如何知道教授的准确头衔呢?其实很简单。 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查阅香港大学的官方网站。 每个院系都会有详细的教职人员名单,上面清楚列明了每位教员的姓名、照片、头衔(Lecturer, 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Professor)、研究领域以及联系方式。在发第一封邮件或第一次面见之前,花几分钟时间去官网核对一下,这是展现你认真和细心的最好方式。我就是这么干的,每次要联系新的教授,都会先去“偷窥”一下他们的官方资料,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开口时才不至于心里没底。
除了这些标准称谓,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教授同时身兼行政职务,比如系主任(Head of Department)、院长(Dean)等。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称呼其行政头衔,例如“Dean Wong”,但这通常在更为正式的场合,或者你直接与他们的行政职责相关时使用。日常教学或学术交流中,“Professor + 姓氏”依然是主流。还有,一些资深教授可能会被授予“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的头衔,这代表了极高的学术荣誉,但称呼上,依然沿用“Professor + 姓氏”即可。
总结下来,称谓这东西,看似是小事,实则是一门大学问。它不仅关乎礼仪,更体现了你对学术规范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在香港大学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学术殿堂里,得体的称谓,是打开师生良好互动的第一把钥匙。当你准确无误地用“Professor Chan”或“Dr. Lee”来称呼他们时,不仅仅是在叫一个名字,更是在传递一份敬意,一份你对他们学术贡献的认可。那份默契,那种被理解的感受,是无论在哪个角落,都弥足珍贵的。
说实话,回想自己当初的迷茫,再看看现在能侃侃而谈,内心不免有些感慨。这份对“ 香港大学教授怎么称呼 ”的探索,其实也是我个人成长的一部分。它让我明白,学术之路,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为人处世的修行。从称谓开始,学会尊重,学会细致,学会融入,这都是我们每一个学子在追求学问的路上,不可或缺的功课。所以,别再为此烦恼了,大胆去称呼吧,只要带着一颗真诚和求知的心,你的师长们,总会感受到那份敬意和认真。而这,也正是港大精神中,最闪光、最温情的部分。愿你在港大的旅程,从一声声恰如其分的称谓开始,一路坦荡,硕果累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