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说,这年头,“ 大学生 ”这个词,听着是不是有点儿……不够用了?我常常坐在咖啡馆里,看着那些抱着电脑敲敲打打、讨论项目规划的年轻人,或者刷着短视频,瞧见那些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粉丝百万的 UP主 ,心想,他们是 大学生 ,但又远不止是 大学生 啊!这四个字,在当下这个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时代,是不是已经无法承载他们身上那份沉甸甸的,或是轻盈得不可捉摸的多元 身份认同 了呢?
回想我那会儿上大学,那可是个 大学生 头顶光环的年代。一说起 大学生 ,大家眼前立马能浮现出“天之骄子”、“未来栋梁”的形象。那称呼里头,带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崇高感,像是一张通行证,宣告着你已迈入社会精英的预备役。那个时候,我们的世界相对简单:学习,考证,偶尔搞搞社团活动,毕业了就找个“铁饭碗”。那张写着“ 大学生 ”的标签,稳稳当当,足以概括我们所有的社会属性。可如今呢?打开社交媒体,满屏的标签,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斜杠青年 、 实习生 、 创业者 、 内容创作者 、 自由职业者 、 电竞选手 ……这些,好多都是在校 大学生 的真实写照啊!他们不再被单一的“学生”角色框定,而是像万花筒般,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可能性。
我有个外甥女,小丫头片子,今年刚考上大学。她给自己朋友圈的介绍写的是“ 探店博主 & 文艺社 社长 & 努力学习的 打工人 ”。你看,“ 大学生 ”这三个字压根没出现。但凡有人问起,她也会先说自己是某某大学的,但这只是个基础信息,是背景色,绝不是她定义自己的全部。她周末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挖掘那些小众又有趣的咖啡馆和书店,拍出来的照片和视频比许多专业媒体还要精致。平时晚上,除了完成学业,她还要策划社团活动,协调成员关系,忙得跟个陀螺似的。偶尔还要接点短平快的兼职,比如给某个品牌写推广文案,或者去展会做 志愿者 。这哪是我想象中的 大学生 生活?这简直是小型创业公司CEO的日常!她告诉我,班里同学也有好多类似的,有的 兼职 做美妆 主播 ,有的在孵化自己的小项目,想做 独立设计师 。他们给自己的 称呼 ,往往更具象,更能反映他们当下投入最多精力、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那一部分。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整个 青年文化 的深刻变迁。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获取和自我表达的门槛大大降低。 大学生 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创造、去分享、去影响。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人的独特之处,都能通过网络被放大,被看见。于是,传统的“ 大学生 ”这个笼统的 称谓 ,就显得有点苍白无力了。它无法体现小王在深夜的直播间里,作为 游戏主播 ,对着成千上万的粉丝热情互动;也无法体现小李在校外孵化器里,作为 初创团队核心成员 ,熬夜调试代码,满眼血丝却又充满激情。
对我个人来说,这种 称谓 的 多元化 ,是好事儿。它意味着个体价值的崛起,意味着年轻人不再甘心被一个标签束缚。就像我常跟我那帮老哥们儿吐槽的,以前我们毕业,导师总说“你们是 大学生 ,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这话没错,但今天,你跟一个正在运营百万级粉丝社群的 大学生 说这话,他大概会觉得你有点“老古板”了。他们早就用自己的方式,在基层摸爬滚打,甚至在引领某种潮流了。他们是 社会观察者 ,是 潮流引领者 ,是 数字原住民 ,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 学生 。
更深层次地讲,这些五花八门的 称呼 ,也折射出 大学生 们对 自我认知 的不断探索与重塑。他们在用各种 标签 来试验,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定位。今天可能是 健身达人 ,明天又成了 摄影爱好者 。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他们不再满足于“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更注重“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我正在做什么样的事情”。这种即时性的、动态的 身份认同 ,是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独特印记。
当然,这种 多元称谓 的涌现,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说,我们该如何评价一个“ 大学生 ”的价值?仅仅看学习成绩吗?那对那些在校外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了社会,赚取了收入,甚至创造了社会效益的 斜杠青年 们,公平吗?他们是不是也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不仅仅是作为 学生 的认可,更是作为 社会贡献者 的认可?再比如,当一个 大学生 同时拥有多种 身份标签 时,他该如何平衡学业、生活和各种 社会角色 ?这需要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更清晰的职业规划。
我常常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用“ 大学生 ”来笼统地概括这群年轻人,而是用更细致、更精准的 称呼 去描述他们,那会是怎样一幅图景?也许是“ 大三在读创业公司CEO ”,也许是“ 国际关系学院的志愿外交官 ”,也许是“ 新媒体专业的野生导演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叠加,它们是鲜活的,是充满生命力的,是能让人一眼就看出他们身上独特光芒的。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群年轻人,理解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梦想。
所以,下一次当你遇到一个在校的年轻人,不妨多问一句,除了“ 大学生 ”,你还有什么 称呼 啊?也许你会发现,在那个简单的称谓背后,藏着一个你想象不到的精彩世界。他们可能是 代码高手 ,在开源社区里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他们可能是 公益实践者 ,在偏远山区支教,用行动传递温暖;他们可能是 文化传播者 ,在异国他乡,用短视频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这些,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 身份构成 。
总而言之,我认为“ 大学生 ”这个 称呼 ,在今天,更多地成了一种阶段性的状态描述,而不是一个完整的 身份标签 。它像是一块基石,但在这块基石之上,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盖起了千姿百态的 身份大厦 。我们应该尊重这种 多元化 ,拥抱这种变化,甚至主动去发掘和使用那些更能体现他们独特性的 称谓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代年轻人,理解他们如何在这复杂而精彩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定义自己的价值。让这些充满个性与力量的 称呼 ,成为他们独特的名片,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也丰富我们对 青年群体 的认知。这,不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该有的样子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