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公职人员应该怎么称呼,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凡你要去“衙门”里办点事,或者工作上需要对接,心里总得先打个鼓:我该怎么开口?叫啥合适?一声称呼,有时候就是你这趟事儿顺不顺的晴雨表。真不是我夸张,这背后门道可深了去了。

很多人,尤其是刚出社会的年轻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万能词,八成是——“ 老师 ”。

是不是?张口就来个“老师好”,感觉既尊敬又安全,绝对不会出错。确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喊一声“老师”是张安全牌。它透着一股子谦逊,把对方放在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位置上,没人会因为这个跟你急眼。你想想,你去窗口咨询个政策,对方给你讲得头头是道,你由衷地说一句“谢谢老师”,这画面多和谐。

见公职人员应该怎么称呼,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但,“老师”这张牌,不是万能的。它更适用于那种一对一的、偏向于咨询和指导的场景。比如在办事大厅的窗口、在信访接待室。可如果你是在一个稍微正式点的场合,比如一个会议,一个座谈,你对着一个明显是领导岗位的人喊“老师”,就显得有点……怎么说呢,有点“学生气”了,不够专业,甚至有点把对方叫“小”了的感觉。

那怎么办?喊“ 领导 ”?

这又是一个巨坑。我亲眼见过,一个来访的小伙子,对着办公室里最年轻、明显是刚进来打杂的办事员,毕恭毕敬地喊了一声:“领导好!”。那场面,空气都凝固了三秒钟。那个小办事员脸涨得通红,连连摆手说“我不是我不是”,旁边真正的领导嘴角憋着笑,你说这事儿办的,尴不尴尬?尴尬癌都快犯了。

“领导”这个词,跟“美女”“帅哥”一样,已经被用滥了。你见谁都喊领导,透露出的信息不是尊敬,而是“我懒得去了解你到底是谁,反正先捧着总没错”。这种油滑感,有时候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了解之上的。

所以,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观察 。别着急开口,先用你的眼睛去扫描信息。现在很多单位都要求挂胸牌,或者桌子上有桌牌。那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姓名和职务。这不就是送到你眼前的标准答案吗?

看胸牌,看桌牌 ,这六个字你给我刻在脑子里。

看到了“王伟 科长”,那你就大大方方地喊一声“ 王科长 ”。看到了“李静 副处长”,那你就喊“ 李处长 ”,一般省略那个“副”字,这是约定俗成的尊重。既精准,又得体,对方一听就知道,你是个有心人,是个懂规矩的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分立马就上去了。

如果,我是说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你实在看不到任何提示。怎么办?别慌。这时候,就得用点技巧了。你可以先用一个最中性的称呼开场。

这个中性的称呼是什么?不是“老师”,也不是“领导”,而是“ ”。

对,就这一个字。一个“ 您好 ”,就足以开启一段礼貌的对话。 “您好,我想咨询一下……”, “您好,请问XXX在哪个办公室?”。这个“您”字,自带敬语光环,不卑不亢,四平八稳。它为你争取了时间,让你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有机会捕捉到更多关于对方身份的信息。可能他说着说着,旁边有人喊他“张主任”,那你后面不就可以顺势改口叫“张主任”了嘛。

这就是所谓的“后发制人”。

咱们再把场景细化一下。

如果你是去那种综合性的办事大厅,一排排的窗口。你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也没有职务。这种情况下,除了“老师”、“您好”之外,喊一声“ 师傅 ”,有时候也特别亲切、管用。尤其是在跟一些年纪稍长、看起来经验丰富的业务员打交道时,“师傅”这个词,透着一股江湖气的尊重,拉近距离的效果拔群。当然,这个得分人,对着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喊师傅,就不太合适了。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明确的、有一定级别的干部,那么最最稳妥的公式就是: 姓 + 职务

比如,你知道对方是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姓钱,是个局长。那你直接称呼“ 钱局长 ”就行了。如果是个副局长,你也最好称呼“钱局长”,人家听了心里受用。如果是个什么科的主任,就叫“ X主任 ”。这个公式,适用于90%以上的正式和半正式场合。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只知道对方的姓,不知道职务。这也好办。可以称呼“ X工 ”,尤其是在技术、工程、规划这类部门,这个称呼非常普遍且专业。比如“周工”、“吴工”。听起来就特别有技术含量。

千万要避免的一种情况是,直呼其名。除非你们已经非常非常熟络,或者对方主动示意“叫我老王就行”,否则,在工作场合,上来就“王伟,那个事儿……”,这是大忌。你以为是亲切,在对方听来,就是没大没小,极度缺乏职业素养。

当然,所有这些规则都不是死的。最终还是要看人,看场合,看你们之间的气场。

有的人天生不拘小节,你规规矩矩喊他“X局”,他可能还觉得别扭,摆摆手让你随意点。有的人则非常看重身份和规矩,你一声称呼上的疏忽,可能就会让他觉得你这个人“不靠谱”。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门关于称呼的学问,不如说这是一门关于“眼力见儿”的修炼。你要快速地判断当前的环境氛围,对方的性格,以及你们之间关系的定位。

说到底,一个得体的称呼,传递的是什么?

尊重 。你愿意花心思去了解对方的身份,并给予相应的礼遇。是 情商 。你懂得在不同的社交场景下,使用最恰当的润滑剂。是 诚意 。你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在认真地对待这次沟通,而不是敷衍了事。

别再傻乎乎地只会喊“老师”和“领导”了。下一次,当你准备开口前,多花三秒钟,观察一下,思考一下。也许就是这短短的三秒钟,让你接下来要办的事,顺畅百倍。

这声称呼,是敲门砖,是润滑剂,也是你情商的试金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