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问我,一个在北京城根儿底下泡了小半辈子的主儿,我们管银行叫什么?嘿,这问题可真问到点子上了。这玩意儿,它不像“派出所”、“百货大楼”那么直给,这里头的说道、那份儿属于北京人的默契和懒劲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掰扯清的。
首先得说,最普遍的,那肯定是 掐头去尾的简称 。这算是全国通用,但北京人说出来,那味儿不一样。您听,街坊邻居在胡同口碰上了,准是这么个场景:“哟,老张,嘛去啊?”“嗨,去‘工行’给我孙子转点儿钱。”
就俩字儿, 工行 。干净利落,绝不多说一个字。谁不知道是 中国工商银行 啊?可你要是字正腔圆地把全称给念出来,别人不觉得你怪,但心里头肯定嘀咕:这哥们儿,要么是银行新来的柜员,要么就是刚来北京,还不太“上道儿”。

同样的道理, 建行 (中国建设银行)、 农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行 (中国银行),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们懒,懒得说全称,也觉得没必要。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语言经济学,能省一个字绝不用俩。但这懒里头,又透着一股子熟稔和亲切。好像这些银行,不是什么冷冰冰的金融机构,而是街坊四邻,是“老工”、“老建”,叫起来顺嘴。
可要说最有意思的,还得是那些 带着“黑话”性质的昵称 。
就说 工行 吧,现在年轻一点的,或者爱在网上泡着的,都管它叫“ 宇宙行 ”。第一次听见这词儿,我差点儿没把嘴里的茉莉花茶喷出来。“宇宙行”?怎么着,业务都干到火星上去了?后来我儿子给我解释,说是因为它体量太大,网点遍布全球,资产多得吓人,简直是宇宙级别的。您听听,这外号,多有画面感!透着一股子调侃,又带着点儿说不清是佩服还是咋的的复杂情绪。这词儿一出来, 工商银行 那原本四平八稳的形象,一下就变得特生动,甚至有点儿魔幻。
再说说 农行 。早些年,我们私下里聊天,有时候会带点儿玩笑口气,管它叫“ 老农 ”。为啥?您看它那绿色的标,那名字里的“农业”俩字,总让人联想到田间地头,感觉特别朴实,甚至有那么点儿“土”。以前你要是跟人说你工资卡是农行的,对方可能会意味深长地“哦”一声。当然了,这都是老黄历了,现在谁还分这个啊。但“ 老农 ”这个称呼,就像一个时代的印记,刻在那儿了。
中国银行 ,那在过去可是个顶特殊的存在。我们一般就叫它 中行 ,但心里对它的定位不一样。您想啊,那时候出国可不像现在,买张机票就走,换点儿外汇那都是大事儿,得去 中国银行 ,感觉那地方都比别处亮堂点儿,里头的工作人员说话都客气三分。所以一提 中行 ,脑子里蹦出来的不是存钱取钱,而是“外汇”、“护照”这些个透着洋气的词儿。它就像个不怎么跟街坊们扎堆儿,但家里有点儿海外关系的“高冷邻居”。
至于 建行 ,它的故事感就没那么强,但它的形象特具体。顾名思义嘛,“建设”。我爸那辈儿的人,一说起 建行 ,总会跟单位分房子、交房款这些事儿联系在一起。它好像就是为了盖楼、为了城市的一砖一瓦而生的。所以,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四个字:踏实、稳重。
除了这些大行,还有些别的。比如 招商银行 ,大伙儿都夸服务好,所以提起“ 招行 ”,后面总会下意识地跟一句“哎那儿的姑娘小伙儿态度是真不错”。它不是靠历史,是靠口碑给自己立的人设。还有 交通银行 ,简称“ 交行 ”,但有时候会跟“工商银行”的简称“工行”在口音快的时候有点儿混,所以有时候大伙儿宁愿多说一个字,叫它“交通”。
但更有意思的是什么?是 一种泛指的、模糊的说法 。
有时候,北京人压根儿就不提具体是哪个银行。比如我妈,她要去存钱,她会说:“我得去趟 那儿 ,把这几张票子给存上。”这个“ 那儿 ”,就是银行。我们家里人都懂。这是一种典型的北京式表达,依赖语境,依赖彼此的默契。说白了,就是一种“自己人”的暗号。去哪儿?就去那个能办这事儿的地方。具体是哪个银行?嗨,离家最近那个呗!
还有一种说法,更带着旧时代的烙印。老一辈的人,有时候不说去银行,他们会说去“ 储蓄所 ”。“闺女,我这存折该拿去 储蓄所 刷一下了。”“储蓄所”这三个字一出来,那画面感,瞬间就把你拉回八九十年代。昏暗的灯光,高高的柜台,柜员手里拿着算盘或者一把印章,“啪嗒啪嗒”地盖。那不是今天的银行,那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所以您看, 北京人说银行怎么称呼 ,这事儿简单吗?简单,就是个名字。复杂吗?太复杂了。
这里头有语言习惯的演变,从“储蓄所”到“银行”的官方化,再到“工行”、“建行”的民间简称,最后到“宇宙行”这种网络时代的戏谑。
这里头有社会变迁的缩影。 中行 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外汇专门店”,变成了我们手机里一个普通的App。 农行 也早就洗掉了身上的“土气”,成了金融巨头。
这里头更有北京人那点儿独特的性格。有点儿小幽默,有点儿小懒散,凡事儿都想用最省力、最自个儿的方式去表达,透着一股子“爱谁谁”的劲儿。我们不光给银行起外号,我们给地儿起外号,给事儿起外号,给所有我们觉得有意思的东西都安上一个我们自个儿乐意的称呼。
说到底,一个称呼,就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不只是一个机构的名字,更是这座城市里的人,在不同年代里,如何看待它、如何与它相处,以及,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用语言给这个冰冷的钢筋水泥世界,打上一点属于我们自己的、热气腾腾的印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