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支招:遇到很皮的客户怎么称呼?内附攻心话术

电话一响,看到那个名字,你是不是太阳穴突突地跳?微信提示音一亮,又是他,那个让你好气又好笑,但更多时候是想顺着网线爬过去摇醒他的客户。

我们今天聊的,就是这种 “皮”客户

这个“皮”字,简直是中文的精髓。它不是单纯的难搞,不是赤裸裸的刁难,它是一种混合物,里面有试探,有狡黠,有那么点儿倚老卖老,甚至,有时候还有一丝丝……欣赏?(对,你没看错,我有时候真这么觉得。)

高手支招:遇到很皮的客户怎么称呼?内附攻心话术

那么, 遇到很皮的客户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压根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你叫他“王总”还是“王哥”,解决不了他半夜十二点给你发“在吗?”的灵魂拷问。这背后,其实是如何给他“定性”,如何调整你 心态 的问题。

所以,别再纠结于嘴上叫什么了。关键是,你在心里,给他贴了个什么样的标签。这个标签,决定了你的应对姿态,你的战术,甚至你的情绪健康。

来,我给你分分类,都是血泪里趟出来的经验。

第一类:“逗你玩儿”型——心里的称呼: “老顽童”或“考官”

这种客户,通常是行业里的老油条。他懂行,甚至比你还懂一些边边角角。他“皮”的表现,是喜欢在细节上“考”你。

“小李啊,你这个方案里的数据,来源可靠吗?我怎么记得去年XX报告不是这么说的?”“你这个设计,嗯……有点意思。不过,你给我解释解释,为什么用这个颜色?你是不是想偷懒?”

他不是真的在否定你,他就是在享受那种“考校”的快感,像个武林高手,总想试试你这后辈的斤两。他享受看到你额头冒汗,但最终又能给出一个漂亮回答的样子。

怎么称“呼”他?

嘴上,当然是毕恭毕敬,“王总,您真是火眼金睛!” “您这个问题提得太专业了!” 先把他捧上天。

但心里,你要把他当成 “考官” 。你的目的不是“服务”他,而是“通关”。每一次沟通,都是一次答辩。

应对姿态:

  • 专业度拉满,而且要外显。 不要怕他问,就怕你答不上来。提前做好功课,把所有可能的质疑点都预演一遍。当他抛出一个问题,你不仅能回答,还能旁征博引,延伸出他没想到的层面,他会瞬间对你刮目相看。
  • 带点幽默感,四两拨千斤。 “张总,您这又在给我上课呢!我得赶紧拿小本本记下来。” “哈哈,您这个问题,可把我问住了,看来我回去还得再修炼修炼。” 这种有点自嘲又带点撒娇的语气,能瞬间化解他进攻的锐气。你把他当“老顽童”,陪他玩一下,他反而觉得你这小家伙“有意思”。
  • 永远别被他带跑偏。 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问,你得稳住。始终记得你这次沟通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回答完他的“考题”,立刻把话题拉回来:“您看,关于刚才提到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方案是……”

跟这种客户过招,累,但是成长快。他会逼着你把业务的每个细节都啃得透透的。当你能游刃有余地接住他所有的招,他会打心眼里认可你,以后合作起来,反而最爽快。

第二类:“榨汁机”型——心里的称呼: “甲方爸爸里的后爹”

这一类,是最磨人的。他的“皮”,体现在对你价值的无限压榨上。他不是不认可你的专业,而是太“认可”了,所以想让你把一份钱,干出三份活儿。

“这个logo,要不你再多出几个方向吧?反正你也是顺手的事。”“我们项目结束了,要不你顺便帮我们小编培训一下怎么做海报?”“这次款项……能不能再给我们点折扣?下次还有大项目找你。”(鬼才信)

他总是在 边界感 的雷区边缘疯狂探戈,试图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大的资源。他的口头禅是“顺便”、“很快的”、“不麻烦”。

怎么称“呼”他?

心里默念: 这是我需要建立规则感的“对象” 。他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职业化道路上的一道坎。迈过去,你就升级了。

应对姿态:

  • 建立清晰的“契约精神”。 所有的工作范围、交付标准、修改次数,必须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在项目开始前,花再多时间沟通细节都是值得的。这封“丑话说在前面”的邮件或合同附件,是你未来的护身符。
  • 学会“专业地”说不。 拒绝,不是冷冰冰地怼回去。而是用专业术语和流程来构建一堵温柔而坚固的墙。
    • “李总,您提的这个新方向非常有启发性!不过这相当于一个全新的设计提案了,已经超出了我们合同约定的修改范围。如果确实需要,我这边可以为您申请一个最小化的增项报价,您看可以吗?”
    • “培训小编当然没问题,这也是我们的一项增值服务。我稍后把我们的企业培训服务报价单发给您参考一下?”
  • 把“人情”换算成“价值”。 他跟你套近乎,说“帮个忙”,你要在心里迅速把这个“忙”换算成具体的工作量和时间成本。然后微笑着告诉他这个成本,让他自己做选择。很多时候,当他意识到“顺便”也需要付费时,那个需求就“突然不那么重要了”。

对付“榨汁机”,核心就两个字: 边界 。你的专业和时间,是有价格的。你得让他清楚地、反复地、毫不动摇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类:“我全都要”型——心里的称呼: “薛定谔的甲方”

他的需求,就像盒子里那只猫,在打开之前,永远处于叠加态。

“我想要一个既高端大气,又活泼接地气的设计。”“预算有限,但效果要对标行业顶尖。”“方案A和方案B都很好,你把它们融合一下。”

他的“皮”,在于他的不确定和不聚焦。他把压力和选择的困难,全部转移给了你。你辛辛苦苦做了个“五彩斑斓的黑”,他可能回头一句“感觉不对”,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怎么称“呼”他?

心里尊称他一声: “我的首席产品经理(待培训)” 。你的任务,不是去猜他想要什么,而是通过你的专业,引导他、帮助他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应对姿态:

  • 从不问开放式问题,只给选择题。 永远不要问:“您想要什么样的?” 而是问:“A和B两种风格,A更侧重商业转化,B更侧重品牌调性,考虑到您现阶段的目标,您更倾向于哪一个?” 把大的、模糊的需求,拆解成小的、具体的决策点,逼他做选择。
  • 成为引导者,而不是执行者。 在沟通中,你要占据主导地位。用你的案例、数据、行业洞察去引导他。“根据我们服务同类客户的经验,在您这个阶段,采用A方案的ROI通常会高出30%。” 你要让他觉得,听你的,是更明智、风险更低的选择。
  • 过程确认,留下书面证据。 每一步关键决策,每一次需求变更,都必须有邮件或正式的沟通记录确认。这不仅仅是甩锅,更是帮助他固化自己的想法。“刘总,刚才电话沟通的要点,我整理了一下发您了,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就按这个执行了哈!” 这句话,能拯救你无数个加班的夜晚。

总而言之, 遇到很皮的客户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真正的核心,是你如何定义这场你与他之间的“商业游戏”。

别再把他当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或者一个让你头疼的“魔鬼”。把他当成什么?

当你的陪练。

一个好的陪练,会用各种刁钻的角度攻击你,让你浑身难受,但也能让你看清自己的防守漏洞。

“老顽童”在锻炼你的 专业深度 反应速度 。“榨汁机”在锻炼你的 原则性 商业谈判能力 。“薛定谔的甲方”在锻炼你的 逻辑思维 项目掌控力

当你把心态从“被折磨”切换到“打怪升级”,你会发现,你嘴上依然客气地叫着“X总”,但你的眼神、你的气场、你的应对策略,已经完全不同了。

你不再是被动地应付,而是主动地引导。你不再是情绪的奴隶,而是局面的掌控者。

最后,当这个项目结束,你可能会发现,这个曾经让你最头疼的“皮”客户,恰恰是让你成长最快的那个人。

那时候,你心里对他的最终称呼,或许会变成—— “我职业生涯的磨刀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