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每次看到古装剧里,男女主角初次见面,不管对方什么身份,张口就是一声清脆的“ 公子 ”或“ 小姐 ”,就忍不住想扶额。真的,求求编剧们了,稍微用点心吧!这简直就像我们现在跟谁都喊“靓仔”“美女”一样,听着亲切,实则是一种极度偷懒、甚至可能冒犯人的社交方式。
相识古代,那称呼里的门道,可深了去了。它不是简单的叫个名字,那是一张无形的社交名片,瞬间就定位了你的身份、教养、以及你对对方的判断和态度。叫对了,一见如故;叫错了,轻则被人腹诽没文化,重则可能当场就让人下不来台。
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被用烂了的“ 公子 ”。

你以为这是个万能称呼?错了!大错特错。在古代,尤其是在先秦两汉时期, “公子”是特指诸侯的儿子 。后来范围有所扩大,但也基本是王公贵族或高官显宦家的子弟才能享用的尊称。你对着一个富商的儿子、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甚至一个游侠剑客喊“公子”,对方不觉得你莫名其妙,都算是他脾气好了。那感觉,就好像你对着一个公司小组长喊“X总”,尴尬不?
那初次见面,想对一位看着不错的年轻男性表达敬意,该怎么说?
一个更安全、也更显风度的词是—— 郎君 。
“郎君”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就比“公子”多了一丝温润和雅致?它适用范围极广,既可以是对陌生年轻男子的尊称,也可以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它没有那么强烈的阶级属性,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敬意和疏离感。想象一下,烟雨江南,小桥之上,一位女子对擦肩而过的书生轻道一声“郎君,借过”,那画面感,是不是瞬间就有了?
如果是在江湖、在旅途,遇到那种意气相投的同辈人,想拉近点关系,怎么办?
兄台 !这个词简直是神器。它自带一种豪爽和亲近感,没有“先生”那么正式,又比直呼其姓要热络得多。一声“兄台,请了!”,江湖气就出来了。这代表着我认可你,我把你当成平等的、可以结交的朋友来看待。这可比干巴巴的“这位壮士”要有人情味儿多了。
当然,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明显有身份、气场强大的人物,或者你想表达极度的尊敬,那还有一个大招—— 阁下 。这个词源于古代下级对上级,不敢直呼其名,便称呼其所在的“阁”下,以此表达敬意。后来就泛化为对人的尊称,特别适合用在正式、严肃的场合。
说完了男的,咱们再聊聊女的。这边的雷区,可一点不比男的少。
首当其冲的就是“ 小姐 ”。
我必须得说,“小姐”这个称呼,在古代的某些时期,真的不是什么好词。尤其是在宋元时期,它常常是 对那些风月场所里的女子,甚至是奴婢的称呼 。大家闺秀,是万万不会喜欢被人这么叫的。虽然到了明清时期,“小姐”的地位有所回升,成了官宦、富贵人家未出嫁女儿的专用称呼,但它的使用依然非常严格。一个平民百姓,冒冒失失地对着一位陌生姑娘喊“小姐”,那是一种极大的冒犯。
那到底该怎么称呼一位初次见面的年轻女性?
姑娘 。这个词,远比“小姐”要安全得多,也亲切得多。它几乎适用于所有阶级的未婚女子,从大家闺秀到小家碧玉,都可以用。它带着一种邻家般的温和,既表达了对对方性别的认知,又不会显得轻浮或攀附。
还有一个词,现代人可能会误解,那就是 娘子 。
现在我们一听“娘子”,就想到“官人”,觉得是夫妻间的称呼。但在唐宋时期,“娘子”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对年轻女性的尊称,无论婚否。杜甫的诗里就有“堂前阿母嗔不得,晓妆成拜“小娘子””,这里的“小娘子”就是指年轻的姑娘。所以,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喊一声“娘子”,是相当得体且时髦的。
你看,称呼的背后,是整个社会文化和语境的变迁。那种隔着千年时光扑面而来的、带着特定社会烙印的仪式感和距离感,才是古代社交的真正魅力所在,也是我们现代人几乎彻底丢失了的一种感觉。
最后,我想说一个真正能体现古人社交精髓的高阶操作—— 称呼对方的“字” 。
古人有名,有字。名,是父母长辈叫的;而 “字”,是给平辈和朋友叫的 。初次见面,在互通姓名之后,如果对方告诉你他的“字”,而你也恰当地用“字”来称呼他,比如称呼诸葛亮为“孔明先生”,而不是直呼其名“亮”,这瞬间就显示出你的教养和尊重。这代表着你已经将他纳入了自己平等的社交圈,是一种极高的礼遇。
所以,别再被电视剧骗了。古代的相识,绝不是一声简单的“公子”“小姐”就能概括的。那每一次开口,都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一次对彼此身份和关系的确认。那藏在 郎君 、 兄台 、 姑娘 、 阁下 这些称呼背后的,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距离感、分寸感和人情味。
这,或许才是我们今天回望古代时,最应该去细细品味的东西。它不是死的知识,而是一种活的智慧,一种关于“人”的艺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