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个特有意思的话题:日本人怎么称呼 樱花女 ?答案可能让你有点儿懵,甚至觉得我在开玩笑。那就是——日本人压根儿就不用“樱花女”这个词儿。
对,你没看错。这个在国内互联网上,尤其是在某些圈子里,被用得火热,甚至带点儿特定意味的标签,在日本本土,它就是个“幽灵词汇”。你跟一个普通的日本人聊这个,他们大概率会歪着脑袋,一脸“何これ?”(这是啥?)的表情。
这事儿吧,就挺魔幻的。一个被我们用来指代,或者说想象某一类日本女性的词,在她们自己的国度里,竟然查无此人。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脑子里会冒出这么个词儿?
说白了, 樱花女 这个概念,它不是一个称呼,更像一个“人设包”。它是我们,作为旁观者,把对日本女性的种种想象、刻板印象、还有那些从动漫、日剧里看来的碎片,一股脑儿地塞进去,捏出来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往往是温婉的、顺从的、说话细声细气、笑起来会捂着嘴、把“斯米马赛”挂在嘴边,总之,就是那种极度符合东亚传统男性审美的一个符号。
但现实呢?现实里的日本女性,她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她们是复杂的,是多样的,是根本不可能被一个如此单薄的标签所概括的。
你走在东京街头看看。她们可能是涩谷街头穿着 地雷系 (地雷系,Jirai-kei)服装、化着病娇妆的年轻女孩,也可能是丸之内穿着精致套装、步履匆匆的职业女性,更可能是下北泽某个live house里甩着头的摇滚乐迷。她们会在居酒屋里跟朋友大声抱怨上司,也会在社交媒体上犀利地评论时事。她们的真实面貌,远比“樱花”这个滤镜下的形象,要生动、有趣,也“粗糙”得多。
那么,日本人自己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女性呢?那就太多了,而且语境极其重要。
如果你非要找一个跟我们想象中“樱花女”沾点边的词,那可能就是 大和撫子 (Yamato Nadeshiko)了。这个词,指的是那种具备日本传统美德的女性——坚韧、优雅、有奉献精神、顾家。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那个味儿了?
但是! 大和撫子 在今天,更多的是一种怀旧的、理想化的赞美,甚至带了点儿老派的调侃。一个年轻女孩如果被称为 大和撫子 ,她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夸奖,但也可能会觉得对方是不是在暗示她有点儿“古风”,不够现代。这个词的背后,是一整套沉重的历史和文化包袱,绝对不是“樱花女”那种轻飘飘的网络标签能比的。
而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对女性的称呼,更多的是基于她们的年龄、身份、风格,甚至是一些亚文化群体的“黑话”。
比如,对于年轻女孩,他们会说 女の子 (onnanoko)。对于时尚的、看起来有点儿不好惹的女性,可能会用到 ギャル (gyaru,辣妹)。近些年,网络上还诞生了像 量産型女子 (量产型女子)和 地雷系女子 (地雷系女子)这样的词,用来形容两种特定的穿搭和妆容风格,背后也暗示了她们的社交圈和心理状态。对于那些出没于高级餐厅、生活光鲜的女性,又有一个略带贬义的词叫 港区女子 (Minato-ku Joshi)。
你看,这些词,每一个都比 樱花女 要具体,要落地。它们描绘的是某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外在特征,而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被美化了的国民性幻象。
更有趣的是“樱花”这个意象本身。
在我们看来,樱花=日本,樱花=美好、浪漫。所以“樱花女”听起来似乎是个褒义词。但在日本人的文化基因里,樱花的核心美学是 “物哀”(物の哀れ) ,是那种因其短暂而产生的极致绚烂和凄美。樱花盛开一周即逝,那种“刹那芳华”才是它的灵魂。用一个如此短暂、易逝的意象去固定地形容一类人,这在日本人的语感里,其实是有点儿怪异的,甚至是不吉利的。
所以, 樱花女 这个词,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视角”的产物。它反映的不是日本的真实,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投射。我们渴望一种他者的、异域的、被美化过的女性形象,于是我们创造了这个词。
这就像我们总爱说法国人浪漫,意大利人热情一样。一个标签,完事儿。方便,省事,但极度粗暴,也充满了无知。
下次,当你再想用 樱花女 这个词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谈论的,究竟是那个在异国他乡真实生活着的、有着喜怒哀乐的女性个体,还是我们自己脑海中,那个由动漫、传说和一厢情愿构建起来的、完美却不真实的娃娃?
说到底,摒弃“樱花女”这样的标签,不仅仅是尊重别人,更是把我们自己从一种懒惰的、脸谱化的思维定式里解放出来。去了解一个真实的、立体的、甚至是有着各种缺点的日本女性,远比抱着一个虚假的“樱花梦”要有意思得多,不是吗?
她们不是樱花,她们是人。她们会像樱花一样绽放,但也会像松树一样坚韧,像野草一样顽强。她们有自己的名字,而不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代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