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说真的,有点意思。
乍一听,像是个绕口令,但你细品,这里头藏着的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是一张网,一张关于中国式家庭、人情和记忆的网。 爸爸的嫂子要怎么称呼我 ?答案呼之欲出,却又千人千面。
按理说,最标准、最“书面语”的答案,就是 侄子 或者 侄女 。没错,就这么简单。在任何一本介绍亲属关系的书里,在任何一个需要填写家庭成员关系的表格上,这都是唯一的、正确的答案。我爸爸的哥哥,我叫“伯伯”;爸爸的弟弟,我叫“叔叔”。那么,伯伯的妻子,也就是我爸的嫂子,我尊称一声“ 伯母 ”;叔叔的妻子,我爸的弟媳,我叫“ 婶婶 ”。反过来,在她们眼中,我,作为她们丈夫的兄弟的孩子,自然就是 侄子 (如果我是男孩)或 侄女 (如果我是女孩)。

逻辑清晰,关系明确,对吧?
可生活,它从来就不是一道逻辑题。
我的记忆里,我的 伯母 ,那个胖乎乎、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女人,从来没叫过我一声“侄子”。一次都没有。
她喊我的,是我的小名。那个只有在最亲近的长辈嘴里才会蹦出来的,带着点土气,却又暖到心窝里的两个字。每次她从厨房里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羹,都会扯着嗓子喊:“小石头,快来趁热吃!待会儿凉了就腥了!”
“小石头”,那是我。
你看, 称呼 在这里,已经完全超越了它作为“身份标识”的本意。它变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亲密度的度量衡。一声“侄子”,听起来多么公事公办,多么疏离。仿佛我们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我能看到你,你能看到我,我们都知道彼此的身份,但就是少了那份能穿透玻璃的温度。
而一声“小石头”,瞬间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夏日的午后。我光着脚在院子里疯跑,伯伯在树下修着他的老凤凰牌自行车,而 伯母 ,我 爸爸的嫂子 ,就在那扇油腻腻的厨房窗户后面,一边忙活着晚饭,一边时不时探出头来,用她那独特的、洪亮的嗓音,喊着我的名字。那声音里,有催促,有关切,有那么一点点不耐烦,但更多的,是满满的、不加掩饰的疼爱。
所以,当有人正儿八经地问“ 爸爸的嫂子要怎么称呼我 ”时,我的第一反应,根本就不是那个标准答案。我的脑海里,会自动播放那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画面。
当然,这也分情况。
如果我和我这位 伯母 或者 婶婶 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亲近呢?比如,我们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面,可能就是在春节的家族大聚餐上,打个照面,说几句客套话。那种场合下,她可能会怎么叫我?
大概率,她会直接叫我的大名。比如,“李伟,又长高了啊,现在上几年级了?” 听起来客气,也得体。这是一种成年人社交的安全距离。她不叫我“侄子”,因为显得太生分;她也不叫我的小名,因为我们还没熟到那个份上。直接叫名字,是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选择。这时候的 称呼 ,像一张社交名片,它告诉你对方是谁,但关于你们的 关系 ,它什么也没说。
还有地域差异。我听我北方的朋友说,他们那边,管 伯母 也叫“大娘”或者“大妈”,听起来就更亲切,更有一种乡土的质朴感。那“大娘”叫起自己的小辈来,可能就更随意了,“嘿,那谁家的那小子!” 或者干脆就一个“哎!” ,一个眼神递过去,大家都心领神会。这种不拘小节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家族认同感——我们是一家人,根本用不着那些文绉绉的词儿来定义彼此。
所以你看,一个看似简单的 称呼 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出的是 亲情 的浓度、社交的距离和地域的文化。
那个官方的、正确的答案—— 侄子/侄女 ,它更像是一个“出厂设置”。它告诉你,在庞大的家族谱系里,你的坐标在哪里。但真正让这个坐标变得有意义、有温度的,是生活。是日复一日的相处,是一次次的互动,是一声声或亲昵、或随意、或客气的呼喊。
这些年,我长大了, 伯母 也老了。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中气十足,眼神也有些浑浊。现在她见到我,会先愣一下,然后脸上绽开熟悉的笑容,轻轻地叫我:“是……小石头啊。” 声音很轻,但那个瞬间,我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在院子里疯跑的孩子。
归根结底, 爸爸的嫂子要怎么称呼我 ?
书上说,叫 侄子/侄女 。
但生活告诉我,她可能会叫我的小名,我的大名,甚至是一个只有我们俩才懂的 昵称 。每一个 称呼 ,都是一段独一无二的 记忆 ,是一种无法被标准答案所取代的,真实而鲜活的 关系 本身。它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个动词,一个充满了情感、故事和时间的动词。
所以,别再纠结于那个唯一的、冷冰冰的答案了。去听,去感受,当她看着你,开口叫你的那一刻,那才是真正的答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