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 称呼 ,有时候,就是一个人世界的全部?是压在他脊梁上的山,还是扶他站起来的那只手?这事儿,比我们想的要重得多。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地方——戒毒所。当我们讨论“ 帮助戒毒所的人怎么称呼 ”时,我们讨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词汇的选择题,我们是在探讨如何递出第一份善意,如何点燃一星摇曳的火苗。
我见过太多人,下意识地,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脱口而出:“那些吸毒的”。
“吸毒的”。

你品品这三个字。它像一把粗暴的刷子,把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所有的过去、现在和可能拥有的未来,全部涂抹成了一个单一、肮脏的颜色。它是一个终身判决,充满了鄙夷和排斥。当这个 标签 贴上去,这个人就被非人化了,他不再是儿子、父亲、朋友,他只是一个“吸毒的”。这种称呼,是一堵墙,瞬间把你和他隔在两个世界。你想帮助他?门都没有,你连第一步的门槛都没跨过去。
还有一些听起来稍微“文明”一点的词,比如“瘾君子”。这个词,听着似乎带点江湖气,甚至有点文学色彩,但骨子里,那份轻佻和猎奇,伤害性更大。它把一种毁灭性的疾病,一种需要专业干预和巨大勇气的抗争,描绘成了一种个人的沉沦和放纵。“君子”二字,在这里是绝妙的讽刺,像是在说:看,这个人,连他自己的人生都主宰不了。
所以,别再用这些词了。求你了。每一个这样的称呼,都可能是一把插向他们脆弱自尊的刀子。
那么,官方一点的,比如“戒毒人员”呢?
听起来中性、客观,对吧?在文件里,在报告里,它是个标准词。但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这个词依然带着一股冰冷的气味。它依然在强调“戒毒”这个身份。你走到他面前,说“你好,戒毒人员”,这和你指着一个住院的病人说“你好,病人”一样,虽然没有恶意,但充满了距离感。它在提醒他:你和我们不一样,你此刻的身份,就是你的全部。而 康复 的路上,最需要的就是剥离这个身份,重新找回“我”是谁,而不仅仅是“我正在干什么”。
那到底该怎么称?
我心里有个答案,一个我越来越觉得温暖而有力量的词—— 学员 。
我特别喜欢 学员 这个词。真的。你听,“学员”。这里面没有审判,没有过去,只有“学”。学着怎么和自己和解,学着怎么重新拿起生活的笔,学着怎么……爱自己。戒毒所,一下子就不再是冰冷的铁窗,而更像一所特殊的学校,一所“人生修复课”的课堂。他们来到这里,不是来服刑,而是来上课的。他们是学生,我们是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老师、同学、朋友。
这个 称呼 的转变,背后是整个观念的颠覆。
它意味着我们承认,成瘾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混合了生理、心理、社会的多重因素,而不是简单的道德沦丧。生病了,就需要学习如何康复,学习新的生活技能,这再正常不过了。
它意味着我们相信,他们有能力改变,有潜力变好。“ 学员 ”这个词本身就蕴含了“成长”和“未来”的意义。你不会对一个学生说“你这辈子就这样了”,你会对他说“好好学,未来可期”。你看,多奇妙,一个词,就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
它还意味着一种平等的视角。在课堂里,老师和学生虽然角色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分享知识,交流心得,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拯救者”和被动的“被救者”。这种 尊重 ,是发自内心的,它会流淌在你的眼神里,你的语气里,你的一举一动里。
当然,除了“ 学员 ”,还有一些很好的选择。比如在一些康复社群里,大家会互称“家人”或者“同学”、“同伴”。这些称呼,带着一种“我们在一起”的归属感和力量感。它在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看,我们都一样,我们彼此搀扶着往前走。这种联结,是对抗孤独和绝望最有效的武器。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做志愿者。里面有个年轻人,二十出头,很瘦,眼神总是躲闪。一开始,中心的老师介绍我们时,用的就是“ 学员 ”这个词。我能看到他紧绷的肩膀稍微松弛了一点点。后来聊天,我一直叫他的名字,小伟。我们聊他喜欢的篮球,聊他想念的家乡菜。那天下午,他第一次,真正地看着我的眼睛,笑了。
走的时候,他低声对我说:“姐,谢谢你。你是第一个……不把我当怪物看的人。”
那一刻,我心里翻江倒海。
你看,我们纠结于“ 帮助戒毒所的人怎么称呼 ”,其实最终的答案,可能根本不是一个固定的词汇。
“ 学员 ”是一个极好的起点,它重塑了场景,赋予了 尊严 。但比这个词更重要的,是你称呼他时的那份心。是你真正把他当成一个“人”来看待的那份真诚。
最好的 称呼 是什么?
是他的名字。
就是张三,李四,小伟,阿芳。
当你可以自然而然地叫出他的名字,而不是用任何 标签 去定义他的时候;当你和他聊天,聊的是他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翻来覆去地谈论他的“问题”的时候;当你的眼神里,没有怜悯,没有审视,只有平和与接纳的时候……你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一个 称呼 ,是一座桥。它可以是通向隔阂的悬索桥,摇摇欲坠;也可以是通向理解的石拱桥,坚实可靠。选择权,在我们手里。
下一次,当你面对他们,请收起所有的预设和标签。试着,轻轻地叫一声“ 学员 ”,或者,更进一步,问一句:“你好,我该怎么称呼你?”
相信我,这个微小的举动,这个充满 尊重 的开始,本身就是一种治愈。它像一束光,或许微弱,但足以照亮那些蜷缩在黑暗角落里,渴望被看见的灵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