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一个社会经验多的人叫什么?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那可真不小。叫错了,轻则尴尬,重则,可能就把一扇刚要为你打开的门,自己“哐”一声给关上了。
最保险,也最常见的,大概就是“老师”了。别小看这两个字。它不是特指讲台上的那种老师,而是一种姿态。你喊一声“X老师”,其实潜台词是:“您在这个领域比我懂,我愿意听,我放低了自己。”这是一种社交上的“示弱”,但往往能换来对方的善意和真东西。我刚入行那会儿,见着谁都点头哈腰,嘴里喊着“老师”,有前辈就半开玩笑地拍我肩膀:“你这小子,倒是机灵。”你看,没人会讨厌一个谦虚的年轻人,尤其是一个懂得用称呼来表达谦虚的年轻人。
当然,“老师”这个词,现在有点泛滥了。有时候你分不清对方是真尊敬,还是纯粹的客套。所以,火候很重要。

再往上走一层,更有 江湖 气息的,是“师傅”。这两个字,分量可比“老师”重多了。它带着一种传统手艺人的师徒传承感,意味着你不仅是请教,更是想“偷师”,想学到他安身立命的真本事。你喊一个人“师傅”,如果他应了,那关系就不一样了。他会觉得,对你,他有一份责任。他跟你说的,可能就不再是场面上的官话,而是那些真正踩过坑、趟过雷才总结出的“私房话”。但这个称呼不能乱用,得是对方真的在业务上、在为人处世上带过你,给过你实打实的指点。不然,就显得你这人有点轻浮,想空手套白狼。
在职场里,最滑头的叫法,莫过于“哥”和“姐”。一声“强哥”、“丽姐”,立马把冰冷的同事关系,拉近到了一个准亲戚的层面。它消解了职务上的隔阂,又带着一点撒娇和亲近的意味。但这招,也是双刃剑。你得看人。有些人就吃这套,觉得你这孩子会来事儿,懂人情世故。但碰上那种公私分明、性格严肃的,你一口一个“哥”,他可能心里直皱眉,觉得你这人油嘴滑舌,想搞关系,不想干正事。所以,叫之前,先观察。观察他跟别人怎么互动,观察他的气场。这,本身就是一种 社会经验 的体现。
那么,有没有更高级的称呼?
有。但那些称呼,往往不是说出口的,而是放在心里的,或者是在背后跟别人评价他时用的。
比如, 人精 。
这个词,有点儿褒贬不一的意思,但用在这里,绝对是褒义居多。什么叫“人精”?就是那种你看他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任何场合,任何突发状况,他总能找到那个最优点。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让所有人,包括他的对手,都觉得舒服,觉得“就该这么办”。他们对人性的 洞察力 ,已经到了一个恐怖的级别。跟他们打交道,你别想耍小聪明,你的所有心思,在他眼里可能就跟透明的似的。这种人,你没法用一个固定的称呼去定义他,因为他可能今天是王总,明天是老王,后天是你饭桌上一个不起眼的朋友。但只要有他在,整个局面的气场就是稳的。
还有一种,我个人特别佩服的,我管他们叫—— 扫地僧 。
金庸小说里那个藏经阁里默默无闻,却能一语道破天机,一出手就震慑全场的老僧。现实里,每个公司,每个圈子,差不多都有这么一两位。他们可能职位不高,话也不多,甚至有点边缘化。但你但凡遇到点自己想破脑袋也解决不了的难题,去请教他。他可能就端着个茶杯,慢悠悠地听你讲完,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一两句。就那一两句,瞬间让你醍醐灌顶,觉得“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这些人,他们的经验已经内化了。他们看的不是事儿,是事儿背后的逻辑,是人性。他们早就过了需要用头衔、用别人的赞美来证明自己的阶段。他们的厉害,是一种“无用之用”。你不能指望他帮你冲锋陷阵,但他能在你迷雾中航行时,给你一座灯塔。对这种人,你叫什么都行,甚至直呼其名,他也不在意。因为真正的尊重,是你坐在他对面,洗耳恭听的样子。
说到这儿,你发现没?怎么称呼一个社会经验多的人,其实反映的是你自己的段位。
初级选手,用职位称呼,比如“王总”、“李经理”,公事公办,不会出错。中级选手,会用“老师”、“师傅”、“哥”、“姐”,开始懂得用称呼来拉近关系,建立情感链接。高级选手,已经不太纠结于表面的称呼了。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何通过沟通,真正汲取到对方的智慧和 分寸感 。
说到底,一个真正有社会经验的人,他看重的,根本不是你怎么称呼他。他看重的是,你这个人,有没有“眼力见儿”,懂不懂得“看人下菜碟”,能不能“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你对一个大佬毕恭毕敬地喊“X老”,结果说出来的话全是没经过大脑的蠢话,那这个称呼不仅不会加分,反而会让他觉得你虚伪又可笑。你跟一个扫地僧称兄道弟,但他看出你只是想利用他的人脉,那你在他心里就已经被拉黑了。
所以,与其纠结那个称呼,不如修炼自己的内功。
当你能准确判断出,眼前这个人,他的性格、他的地位、他在这个场子里的角色,以及他此刻的心情……那时候,最恰当的那个称呼,会自然而然地从你嘴里冒出来。
那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直觉。
而拥有这种直觉的你,离那个“社会经验多的人”,也就不远了。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别人怎么称呼你,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真正的 定海神针 ,不需要靠名字来彰显自己的存在。他在那儿,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