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接到 采访 小学生 的任务,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绝不是“问题大纲要怎么设计”或者“开场白怎么破冰”,而是那个扎扎实实、有点让人犯难的灵魂拷问——“我到底该怎么 称呼 这些小家伙们呢?”这可不是小事,它关乎着你和孩子之间那道隐形的墙是高耸入云还是瞬间坍塌,直接决定了这次 采访 能不能挖到那些真正有趣、充满童真的“料”。
你看,我们大人呐,习惯了各种职场 称呼 ,王总、李工、张老师,甚至陌生人一句“您好”也足够得体。可一到了孩子面前,特别是那种七八岁,小学低年级的,你说一句“小朋友”,感觉像是在叫一大片;叫“小同学”,又有点太官方,太像学校里老师训话前的铺垫。这种微妙的 称呼 难题,简直就是我每次 采访 前的“甜蜜负担”。
我可不是空口说白话,这些年跟形形色色的 小学生 打交道,从幼儿园大班的小豆丁一路聊到小学高年级的小大人,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个恰到好处的 称呼 ,能把原本略显拘谨的 采访 瞬间变得活泼起来。它不只是 礼貌 的体现,更是开启孩子们心扉的“魔法钥匙”,特别是要捕捉那些未经雕琢的纯真想法, 称呼 的选择,作用大着呢。

先说说大家最常用的“小朋友”吧。这大概是最保险也最“懒惰”的 称呼 了。好处是普适性强,几乎所有学龄前的孩子到小学低年级的,你这么叫都错不了。但问题也出在这儿:它太泛了,缺乏个性。当你面对一群孩子,你叫一声“小朋友们”,他们会回应,但如果你是一对一 采访 ,对着一个眼睛亮晶晶的小家伙,还用这个笼统的词,我总觉得少了一点 亲近 感,仿佛你并没有真正看见“他”或“她”,而是看见了一个“群体”。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们能感觉到这种差异。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它带了一点点大人的俯视感,毕竟我们自己不会互称“大朋友”是不是?所以,除非是第一次见面,摸不清情况,或者真的在跟一群孩子说话,我一般会尽量避免。
那“小同学”呢?这个 称呼 比“小朋友”稍微精准一点,因为明确了“学生”的身份。在学校场景下,比如在教室里,或者跟老师一起 采访 ,用这个 称呼 也无可厚非。它显得更 尊重 ,也更正式一些。但同样的,它在拉近距离方面,效果也有限。孩子可能会觉得你是个“来检查的老师”或者“陌生的大人”,而不是一个愿意蹲下来倾听他们心声的“朋友”。我们 采访 的目的,往往是希望孩子们放松下来,展露最真实的一面,这种过于正式的 称呼 ,有时候反而会让他们更拘谨。我的经验是,当你希望营造一种稍显严肃,但又不能失 礼貌 的氛围时,比如谈论一些比较正式的学习话题,或者让他们介绍班级活动,这个 称呼 可以作为备选项。
好了,前面说了那么多“不建议”或者“有限建议”,那我心里的“白月光” 称呼 是什么呢?答案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当然,不是那种冒冒失失的直呼其名,而是前面加个“小”字,或者,如果他们自己喜欢,就叫小名。比如,一个叫李小明的小朋友,你第一次见面,可以先问:“你是小明对吗?”得到肯定后,以后就自然而然地叫“小明”、“小明同学”。你别小看这个“小”字,它既体现了 亲近 ,又保留了一丝对年龄的 尊重 。当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准确地、亲切地叫出来时,那种被关注、被看见的感觉,是任何泛泛的 称呼 都无法比拟的。他们的眼神会瞬间亮起来,身体会不自觉地转向你,因为你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认识你,我在乎你。”这是建立 互动 ,打开话匣子的第一步。很多时候, 儿童心理 就是这么简单又直接。
但问题来了,我怎么知道他们的名字呢?这可不是每次都有班主任带着。所以,前期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条件允许,提前跟学校或者带队的老师沟通,了解一下要 采访 的孩子们的姓名,甚至是性格特点,绝对是事半功倍。实在不行,开场时直截了当地问:“你好,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或者“你叫什么呀?”然后重复一遍加深印象:“哦,你是小雨对不对?很高兴见到你!”这样既 礼貌 又直接,孩子一般也不会觉得被冒犯。
还有一种非常高明的 沟通技巧 ,那就是“角色扮演式” 称呼 。这招我特别爱用,尤其是在一些特定主题的 采访 中。比如,我们去 采访 一个环保小队,我就会 称呼 他们“小环保卫士”;去 采访 一个科技兴趣小组,我会叫他们“小科学家”、“小发明家”。这种 称呼 不仅精准地指代了他们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 尊重 了他们的兴趣和努力,赋予了他们荣誉感。孩子在被赋予积极角色的时候,那种自豪感会让他们更愿意分享,表达欲也会更强。你试想一下,一个孩子被 称呼 为“小画家”,他是不是更乐意给你展示他的画作,更眉飞色舞地讲述创作过程?这种 平等 的对话,让 采访 不再是单向的提问,而更像是一场兴趣的交流。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我们自己怎么 称呼 自己,也很重要。很多 采访 小朋友的记者或主持人,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定位为“叔叔阿姨”或者“哥哥姐姐”。这个 称呼 的好处是,一下子拉近了年龄的距离,让孩子觉得你是他们家庭成员的延伸,或者一个可以信赖的玩伴。我个人偏向于“哥哥姐姐”,因为它显得更年轻,更 亲近 。但前提是,你得真的表现出“哥哥姐姐”的样子,比如语调要柔和,动作要慢,眼神要真诚,而且要蹲下来,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们保持 平等 。那种居高临下、板着脸的“哥哥姐姐”,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有些年纪比较小的孩子,甚至会反过来叫你“大哥哥”或者“小姐姐”,那一瞬间,我心里都快乐开了花,因为这意味着,我成功地打破了那层陌生感,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我觉得, 称呼 的选择,最终还是要回归到“ 尊重 ”二字。 尊重 孩子的个体性, 尊重 他们的年龄特点, 尊重 他们的情感需求。有时候,你甚至不需要提前预设,只需在 采访 过程中,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他是不是有点腼腆?那可能需要你更耐心、更温和地引导。他是不是特别活泼?那你可以用稍微活泼一点的 称呼 和他打趣。孩子的心思呀,其实是很好懂的,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去捕捉那些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回应他们不经意的小动作,你就会知道,哪种 称呼 最能触动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说到底, 采访 小学生 ,从来都不是一场简单的任务,它是一场充满奇遇和惊喜的旅程。每一次成功的 采访 ,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童真世界的窗户。而这扇窗户的钥匙,往往就藏在一个小小的、却饱含深意的 称呼 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真诚、最贴切、最能让他们感到被 尊重 和 亲近 的选择。你得用心,得 平等 ,得把他们当成一个个独立的、有思想的小大人来对待。这样,他们才会毫无保留地把那些闪闪发光的想法、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毫无保留地讲给你听。那时候,你会发现,你 称呼 他们什么,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超越语言的连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