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真有点奇妙,就在昨天,我还是那个三天两头被我姐数落、蹭吃蹭喝的弟弟。结果一通电话,产房外焦急的等待化为一声响亮的啼哭,我就这么“嗖”地一下,身份升级了。我,成了一个 舅舅 。手里攥着手机,听着我姐疲惫但又藏不住兴奋的声音,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剩下两个字在回响:舅舅?我?
这个称呼,以前听着只觉得是家族关系图谱上的一个普通节点,现在砸在自己头上,才感觉到了那份沉甸甸的、带着奶香味的重量。然后,一个无比实际的问题就冒了出来:那个刚刚降临世界、被我姐称为“我的小棉袄”的粉嫩小家伙,我该叫她什么?而她,将来牙牙学语,又该怎么称呼我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亲戚?
这事儿吧,听着简单,但真要掰扯起来,里面的门道和人情味儿,可比字典上的解释丰富多了。

按照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最正式、最书面的叫法,我,作为孩子的母亲的兄弟,称呼我姐的女儿,应该叫 外甥女 。你看这个“外”字,就很有讲究,它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母系这边的亲戚,是嫁出去的女儿家的孩子,以示和父系那边的“内”亲做区分。而“甥”,指的就是姐妹的孩子。所以合在一起, 外甥女 ,三个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家族谱系上给你安排得妥妥当日志。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生分?没错,这个词,说实话,在日常生活中你很少会当面冲着一个还在襁褓里的小婴儿这么喊。你总不能抱着她,一脸严肃地说:“来,外甥女,让舅舅抱抱。”那画面,想想都觉得诡异。这个称呼,更多的是一种“背称”,是你在跟别人介绍、描述这段关系时用的。比如,跟同事炫耀,“我跟你说,我 外甥女 那小手,攥着我手指头的时候,我心都化了!”或者在填写一些家庭关系表格时,这个词就派上了用场。它是身份的确认,是血缘的标签。
那当面怎么叫?嗨,那可就海了去了,全凭你一腔宠爱自由发挥!
可以是她的小名,我姐给她取的那个,软软糯糯的,叫起来满嘴都是甜味儿。可以是各种爱意泛滥的昵称,什么“小宝贝”、“心肝儿”、“我们家的小公主”,怎么肉麻怎么来。甚至可以是你俩之间专属的、独一无二的“暗号”。这才是生活的常态,是亲情最真实的流露。称呼,不过是承载这份情感的第一个音节。
说完我怎么叫她,再来说说她怎么叫我。
这个就简单直接多了,也温暖多了。她,我姐姐的女儿,见到我,需要脆生生地喊一声: 舅舅 。
舅舅 !
这两个字的分量,可真不一般。俗话说,“娘亲舅大”,在传统的家庭观念里,舅舅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代表的是娘家,是母亲最坚实的后盾。当孩子在婆家受了委屈,舅舅是那个可以理直气壮站出来撑腰的人。他不承担父亲那样的管教之责,却能给予最纯粹的宠爱和保护。他像是孩子童年里的一个“超级英雄”,一个可以买“妈妈不让买的”玩具、可以带你吃“爸爸不让吃的”零食的特殊存在。
我仿佛已经能看到几年后,一个小小的身影,迈着蹒跚的步子朝我扑过来,嘴里含糊不清地喊着“舅~舅~”,那一刻,什么烦恼都会烟消云散吧。这份联结,因我姐姐而起,却会发展出一段独属于我和 外甥女 之间的、崭新的亲密关系。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侄女 。这俩“女”可千万不能搞混,一混淆,这亲戚关系就乱了套。
简单粗暴地记:跟自己同姓的兄弟家的女儿,叫 侄女 。比如,我哥家的女儿,就是我侄女。而嫁出去的姐妹家的女儿,才是 外甥女 。一内一外,一父系一母系,泾渭分明。这不仅是称谓的区别,背后也蕴含着传统宗族社会里“亲疏有别”的文化密码。当然,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亲情哪还分什么内外,都是心头肉,但这个规矩,了解一下,总没坏处,至少在家庭聚会上,能让你显得特别“懂事儿”。
其实,称呼的背后,是流动的情感,是延绵的血脉。从我成为“ 舅舅 ”的那一刻起,我的生命里就多了一份甜蜜的牵挂。那个被我称为“ 外甥女 ”的小生命,她会慢慢长大,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
她会从一个只会哭和笑的小肉团,变成一个会追着我问“为什么”的好奇宝宝,再到一个有点叛逆、会跟我分享小秘密的少女,最后成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而我,这个“ 舅舅 ”,也会从一个笨手笨脚、连尿布都不会换的毛头小子,变成一个能给她讲故事、陪她疯玩的大朋友,再到一个能给她人生建议、在她需要时永远可以依靠的港湾。
所以,舅舅和姐家女儿怎么称呼?
书面上的答案是:舅舅称呼姐家女儿为 外甥女 ,姐家女儿称呼舅舅为 舅舅 。
但生活里的答案是:那一声发自内心的“ 舅舅 ”,和他回应的那句满含爱意的“哎,我的小宝贝”,这才是这段关系最动听的名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