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起来,这给“ 二十多岁 ”的人找个恰当的 称呼 ,在 现代 社会里,简直是件越来越让人头疼的事。你别说,我就是这群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眼瞅着身边的 年轻人 ,还有那些比我更年轻的,他们身上的标签换了一茬又一茬,快得让人咂摸不过味儿来。从“小皇帝”到“ 千禧一代 ”,再到如今叱咤风云的“ Z世代 ”,每个词都试图框住某个年龄段的 身份认同 ,可实际呢?框得住吗?
你看我,算是个标准的 千禧一代 ,或者说,用当年那些专家们喜欢讲的词儿,叫“Y世代”。我们这一批人,算是踩着世纪交替的尾巴,一脚踏进了互联网的康庄大道。我们曾经被叫做“垮掉的一代”,也被冠以“充满希望的一代”,后来又成了“佛系青年”、“社畜”的代名词。想当年,我们刚毕业那会儿,大家口中津津乐道的还是“ 80后 ”、“ 90后 ”的区别。那会儿的“ 二十多岁 ”,可能还在为一份稳定工作挤破头,为一线城市的房价焦虑,偶尔转发转发鸡汤文,吐槽吐槽“格子间人生”。我们身上带着一点理想主义的尾巴,又很快被现实磨平了棱角,学着“ 反内卷 ”但又不得不卷,学着“ 躺平 ”却又悄悄努力。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复横跳,自我调侃中寻求慰藉的“ 年轻人 ”。我们这代人,对自己的 称谓 ,有时是自嘲,有时是无奈,但终归,还是有那么点集体记忆和 身份认同 的。我们知道,那些标签再多,我们终归是活在同一个 时代洪流 里,被差不多的社会问题裹挟着向前。
然而,当“ Z世代 ”这群小家伙们——也就是那些出生在1995年或1996年之后,直到2010年左右的 年轻人 ——大刀阔斧地闯进我们的视野时,我才发现,给“ 二十多岁 ”这个年龄段下定义,真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有个表弟,刚好卡在 Z世代 的末尾,今年刚大学毕业,他看我们这些“老家伙”的眼神,怎么说呢,就好像我们是上个世纪的活化石。他们管自己叫“数 字原住民 ”,确实,从出生那天起,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数字世界的理解和运用,比我们这些“移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你看现在,你问一个刚满 二十岁 的 年轻人 ,他会怎么 称呼 自己?或者,他希望别人怎么 称呼 他?你可能会听到各种稀奇古怪的词儿。他们是“饭圈女孩”的狂热追随者,也可能是“二次元”世界的忠实信徒;他们是“整顿职场”的先行者,对“老板画大饼”嗤之以鼻,敢于直接拍桌子走人;他们是“赛博朋克”的酷爱者,也可能是“国潮”文化的力挺者。这些标签,来得快去得也快,像流行色一样,今天还是潮酷的,明天可能就过时了。他们不像我们,可能还会纠结一下“我是不是该更努力”,他们直接就告诉你:“我只想活得舒服。”这是一种鲜明的 自我表达 ,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底气。
我觉得,如今的“ 二十多岁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们的“不羁”和“无畏”。他们对权威的质疑,对既定规则的挑战,比我们那会儿可强多了。我们那时候,可能还在小心翼翼地试探,他们直接就开炮了。这种“ 代际差异 ”在职场上尤其明显。我见过好几个刚入职场的 Z世代 新人,他们对工作内容的挑剔、对加班的抗拒、对个人边界的强调,都让我这个“老 千禧一代 ”唏嘘不已。我们当年哪敢啊?我们连辞职信都要斟酌半天,生怕得罪了谁。他们可不,一个不爽,直接把老板挂到 网络文化 里去批判,引发一片共鸣,你说厉害不厉害?
所以,你问我“ 二十多岁怎么称呼现代 ”的这群人?我的答案是,真难用一个词概括。他们是碎片化的,是多元的,是不断变化的。他们自己可能也不希望被某个单一的词语 标签化 。我有个学生,今年 二十出头 ,他对我说:“老师,我就是我,你别给我贴什么‘ Z世代 ’的标签。我喜欢打游戏,也喜欢看书,我还去山区支教。我跟那些只知道玩手机的 年轻人 不一样。”你看,连他们自己,都在努力摆脱那些过于宽泛的 称谓 ,寻求更具体的 身份认同 。这其实是好事,说明个体意识在觉醒。
网络文化 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简直是决定性的。从微博到微信,从抖音到小红书,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为 年轻人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自我表达 空间。一个热点话题,一个网络流行语,就能迅速凝聚起一群 年轻人 ,形成临时的 身份认同 。比如前一阵子很火的“孔乙己文学”,那不就是 二十多岁 的大学毕业生们,对自己就业困境的一种自嘲和反思吗?还有“脆皮大学生”,用来形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对生活的小挫折承受力差,这些词,都是 Z世代 在 现代 语境下,给自己贴上的 称谓 。这些词,生动、鲜活、充满生命力,但生命周期又很短。
作为身处其中的观察者,我觉得,我们应该放开那些执着于给 年轻人 贴标签的旧习惯。 社会变迁 的速度太快了,快到任何一个 称谓 都无法长久地准确描述一个群体。今天的“ 二十多岁 ”,可能明天就进入了“ 三十而立 ”的门槛,他们的心态、他们的生活重心、他们的 身份认同 ,都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一个刚离开校园的 二十岁 小伙子,和一个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好几年、快要迈入三十大关的 二十九岁 女性,他们虽然都在“ 二十多岁 ”这个框子里,但彼此的生命体验、社会压力、价值取向,可能比两代人之间的差异还大。
所以,与其纠结于一个精准的 称谓 ,不如去理解他们背后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他们是焦虑的,在信息爆炸的 现代 社会里,选择太多,诱惑太多,也容易迷失。他们是叛逆的,对旧有的规则和体制不屑一顾,渴望打破桎梏。他们也是充满希望的,拥有更开放的视野,更国际化的思维,更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可能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也可能是为社会公益发声的积极分子。这种复杂性,正是 现代年轻人 最迷人的地方。
或许,最好的 称呼 ,就是没有 称呼 。或者说,就让他们自己去定义自己。就像我,作为 千禧一代 的一员,也时常在思考,我到底是谁?我的 身份认同 在哪里?这种对自我和群体的不断追问,本身就是一种 现代 人的活法。我们这些 二十多岁 的人,无论被叫做“ Z世代 ”也好,“ 千禧一代 ”也罢,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构建着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又充满无限可能的 现代 世界。我们是变化的,是流动的,是无法被轻易定义的。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 时代 最真实的写照吧。那些试图 标签化 的努力,最终都会在 时代洪流 的冲刷下,变得模糊不清,只留下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各自的轨迹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