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八千七百六十个小时。鬼知道是怎么过来的。真的。你问一个 刚满岁的宝爸怎么称呼 ?别急着给他贴标签,先递上一杯冰美式,或者别的什么提神醒脑的东西。让他缓一缓,真的,他太需要了。
一年前,他可能还是那个在篮球场上跳投的少年,是会议室里指点江山的精英,是能通宵打游戏的“大神”。但现在,这些身份都成了遥远的背景板,像是上辈子的事儿。他的主要身份,是一个刚刚完成了365天不间断、全天候待命、零薪酬实习的……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所以,怎么称呼他?我觉得,最贴切的,可能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串动态的、充满画面感的头衔。

比如,你可以叫他 “人形攀爬架” 。是的,你没看错。自从那个小小的、软软的、只会“嗯嗯啊啊”的生物,解锁了“爬行”和“扶站”技能后,这位宝爸的身体就成了最受欢迎的游乐设施。他的大腿是绝佳的登山起点,他的肚子是柔软的弹跳床,他的肩膀是视野开阔的观景台。他正坐着看手机呢?小家伙会吭哧吭哧地扒着他的裤腿往上拱,像一只执着的小考拉。他刚躺下想歇会儿?下一秒,一个肉乎乎的小屁股就可能直接坐到他脸上。他得时刻准备着,用一种既能保证孩子安全又不会让自己闪到腰的姿势,承载这份“甜蜜的负担”。头发?早被薅掉不知多少了。眼镜?那是高危物品,随时可能被一只小手精准地抓下来,然后塞进嘴里品尝。
或者,你也可以称呼他为 “首席试毒官暨残羹处理器” 。宝宝满六个月,辅食就提上了日程。从米粉到各种菜泥、肉泥,每一样新食物的引入,都像是一场科学实验。而宝爸,往往就是那个勇敢的先行者。这胡萝卜泥甜不甜?爸先尝一口。那西兰花会不会太涩?爸再尝一口。这鱼肉有没有刺?爸嚼碎了给你过滤一遍。更绝的是,当精心制作的、营养全面的“宝宝餐”被小祖宗一脸嫌弃地“噗”出来,或者玩了半天只吃了两小口时,怎么办?倒了?太浪费了!于是,这位宝爸就自动切换到“处理器”模式,把那碗混合着口水的、温度有点尴尬的、味道一言难尽的各种泥状物,面不改色地……吃了下去。真的,自从当了爹,挑食?不存在的。
还有一个称呼,我觉得特别形象: “移动哄睡舱” 。一岁的宝宝,睡眠模式依然是个谜。有时候,明明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但只要一沾床,立刻警报响起,哭声震天。这时候,宝爸这个“移动哄睡舱”就得启动了。把他抱在怀里,轻柔地、有节奏地,在客厅里一圈一圈地走。不能停,一停就醒。不能坐,一坐就醒。你得像个永动机,保持着恒定的频率和步伐,直到怀里的小东西呼吸变得均匀,身体彻底瘫软下来。然后,最关键的步骤来了——“卸货”。这个过程堪比拆弹专家剪引线,每一个动作都得轻拿轻放,屏住呼吸,把孩子从自己身上“移植”到小床上。成功率?不好说。经常是刚放下,眼睛“唰”地就睁开了。然后,一切重来。那一刻,宝爸看着自己已经麻木的胳膊,内心是崩溃的,但脸上还得挂着“宝宝乖,爸爸爱”的慈祥微笑。
我们还能叫他什么? “首席逗乐官” 。为了换宝宝一个“咯咯”的笑声,他可以瞬间抛弃所有成年人的尊严。学狗叫、学猪哼、做鬼脸做到面部抽筋,把一张纸巾撕成无数片然后“下雪啦”……这些在旁人看来略显“智障”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的日常。他甚至会嫉妒,嫉妒为什么隔壁老王家的狗能把娃逗笑,而自己的鬼脸却惨遭无视。
说到底, 刚满岁的宝爸 ,这个称呼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质变。他不再是那个单纯的“丈夫”或“男人”,他是一个服务器,CPU时刻都在为那个小家伙运行着一个后台程序。孩子有没有喝够奶?尿布是不是该换了?今天有没有拉臭臭?这个玩具的边角会不会划伤他?他睡着了呼吸声怎么有点重?他的世界,被急剧地缩小,小到只剩下怀里这个小小的宇宙。同时,他的能力,又被无限地放大。他学会了单手冲奶、秒换尿布、听哭声辨需求,甚至能从一堆长得差不多的婴儿里,一眼认出自家那个。
所以,你问我 刚满岁的宝爸怎么称呼 ?别叫他“X先生”了,太生分。也别只叫他“XXX爸爸”,那只是他的一个社会身份。如果你真的懂他,或许可以拍拍他的肩膀,用一种混合着调侃、心疼和敬佩的语气说:“嘿,‘一级战斗英雄’,辛苦了!”“喂,‘通关了第一年地狱模式的幸存者’,牛啊!”
因为,他刚刚打完了一场人生中最艰苦卓绝却又最甜蜜的战役。虽然他可能胡子拉碴,眼圈发黑,身上还带着一股淡淡的奶腥味。但他眼睛里的光,不一样了。那是一种被一个全新的、完全依赖于他的生命,彻底点亮的光。
而所有这些称呼,最终都会被一个最简单、最动听的声音所取代。在未来的某一天,那个蹒跚学步的小家伙,会指着他,用含混不清却无比坚定的发音,清晰地喊出那两个字:“爸……爸。”那一刻,所有的称呼都黯然失色。他,就是 爸爸 。一个刚刚升级,准备迎接全新挑战的,真正的爸爸。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