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称呼干妈妈?从契母到假母,这些称谓你听过吗

一提“干妈”,你脑子里是不是瞬间闪过一堆画面?可能是港剧里大佬背后运筹帷幄的女人,也可能是身边某个朋友家那个比亲妈还亲的阿姨。但要是把时间往前拨个千八百年,这俩字儿的分量和门道,可就复杂得多了,简直是一部活色生香的社会关系史。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古人那一声“妈”,除了亲生的,还能怎么喊。

最深入人心的,恐怕要数 契母 了。这个“契”,是契约的契,一听就有那么点儿郑重其事的意思。什么情况下会认个 契母 ?大多跟“命”这东西脱不了干系。

古代人怎么称呼干妈妈?从契母到假母,这些称谓你听过吗

古时候医疗条件差,小孩子夭折是常事。有些孩子生下来就体弱多病,算命先生掐指一算,哎呀,这孩子“命硬”,或者“命里犯冲”,父母“克”不住。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养不大吧。于是,就得找个“福大命大”的女人,认作干娘,把孩子的命“契”给她一部分。说白了,就是找个人一起扛孩子的命数,分担风险。这背后藏着的,是父母对子女最朴素,也最深沉的爱与恐惧。

契母 的仪式,那可不是吃顿饭那么简单。得有“契书”,也叫“兰谱”,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孩子要恭恭敬敬地给 契母 磕头,敬茶,从此改口叫“妈”。 契母 呢,也要给干儿子干女儿准备一份见面礼,通常是银锁、手镯之类的,取个“锁住”性命的好彩头。从此,两家就跟亲戚一样走动,逢年过节,孩子的亲生父母还得备着厚礼去拜望。这声“妈”,喊出口,就是一份契约,一份责任,甚至是一份与命运的博弈。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 契母 这个词,更多的是在民间,在那些为柴米油盐和孩子健康揪心的寻常巷陌里。到了文人雅士或者官宦之家,称呼就得换换了,得更讲究,更有内涵。

这时候, 义母 就登场了。这个“义”,是情义的义,是道义的义。它少了些迷信色彩,多了些人情味和江湖气。认 义母 ,不一定是为了孩子的命,更多的是出于情感的投契,或是家族间的联盟。

比如,两家交好,彼此欣赏,为了让关系更进一步,就让孩子认对方的女主人为 义母 。这是一种情感的加固,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你想想,在古代那种宗族社会里,多一门“不是亲戚胜似亲戚”的靠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孩子将来走路都更硬气些。历史上,很多权臣、大将都会让自己的子女去拜某个德高望重或者手握重权的女性为 义母 ,这背后,藏着多少盘根错节的利益交换和人情世故,简直可以拍一部八十集的连续剧。

当然,也有纯粹出于敬重和爱戴的。一个晚辈,特别仰慕某位女性的才华或品德,真心实意地认她做 义母 ,侍奉左右,聆听教诲。这种关系,就有点像师徒,但又比师徒多了一层家庭的温情。所以, 义母 这个称呼,骨子里透着一股“士”的精神,讲究的是一个“义”字当头。

再说一个听起来有点怪的词: 假母 。一看到“假”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假的”、“冒牌的”。错了,大错特错。古代汉语里的“假”,很多时候是“借用”、“代理”的意思。所以, 假母 ,其实更准确的理解是“代理母亲”的角色。

它通常出现在比较正式的法律或宗族文书里。比如,父亲续弦娶了继室,在法律关系上,继室对于原配的子女而言,就是 假母 。这是一种身份的界定,强调的是她“代理”了母亲的职责和权利,但与亲生母亲有别。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过继。一个孩子过继给了叔伯,那叔伯的妻子,对他来说就是 假母

所以, 假母 这个词,听着生分,其实非常严谨。它冷静地、客观地划分了血缘和宗法之间的界限,没什么感情色彩,纯粹是一个功能性的称呼。它不像 契母 那样寄托着对生命的祈愿,也不像 义母 那样充满了情感的温度,它就是个身份标签。

除了上面这些“大词”,还有一些更生活化、更亲昵的叫法。

比如 寄母 。“寄”,就是寄养、托付。这在富贵人家很常见。有时候是因为父母公务繁忙,没空带孩子;有时候是想让孩子去书香门第的亲友家接受更好的熏陶。于是就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那家的女主人,自然就成了孩子的 寄母 。这种关系,重点在于“养育”和“教导”,是一种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委托。

还有更口语化的,比如直接叫 阿母 阿妈 。这种称呼模糊了“干”与“亲”的界限,充满了孺慕之情。不管你们之间是基于契约、道义还是利益,当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奶声奶气地喊出一声“阿妈”时,所有的社会属性都退后了,只剩下最纯粹的亲情。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孤苦无依的主人公,被一位善良的女性收养,他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该用哪个词去定义她的身份,但那一声发自肺腑的“阿妈”,胜过所有。

你看,从 契母 的敬畏,到 义母 的情义,再到 假母 的规矩,最后落到一声 阿母 的温暖。一个简简单单的“干妈妈”,在古代的语境里,竟然能分化出如此丰富而精准的层次。每一个称呼背后,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一种独特的情感模式,甚至是一种阶级烙印。

这哪儿是称呼那么简单?这分明是古人处理社会关系的一门大学问,是他们用一个个汉字,为复杂的人类情感网络,精心打上的一个个标签。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联结,除了血缘这根最原始的纽带,还可以靠契约、靠道义、靠托付、靠千千万万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重新编织起来。

所以,下次再看到古装剧里有人认干亲,别光看个热闹。你可以咂摸咂摸,他们用的到底是哪个词。那一声称呼里,藏着他们全部的处境、希冀与盘算。那一声“妈”,不管是真是契,是义是假,喊出口,就是一辈子的牵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