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怎么称呼我爷爷奶奶?称谓里的家庭亲情变迁史

这事儿吧,得从我一个朋友特没溜儿的提问说起。那天我们俩正瘫在沙发上聊闲天,他突然冒出一句:“嘿,你妈管你爷爷奶奶叫啥啊?”

我一下就愣住了。

真的,就是那种大脑瞬间宕机的感觉。我张了张嘴,发现竟然吐不出一个确切的、唯一的答案。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关于 我妈怎么称呼我爷爷奶奶 这件事,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公式,而是一部流动的、充满了潜台词和时代印记的家庭默片。

我妈怎么称呼我爷爷奶奶?称谓里的家庭亲情变迁史

要说最标准、最政治正确的答案,那肯定是:叫“爸”,叫“妈”。

打我记事起,尤其是在我那个还穿着开裆裤、满地乱爬的年纪,家里的称谓体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 ,一个嫁过来没几年的年轻媳妇,对着我那不苟言笑的 爷爷 ,总是脆生生地叫一声“爸”;对着在厨房里团团转、嗓门洪亮的 奶奶 ,则是一声更亲热的“妈”。

那画面感,现在想起来都跟加了柔光滤镜似的。厨房里氤氲的热气,我 奶奶 一边往大铁锅里下挂面,一边嚷嚷着“咸淡你尝尝”,我 就凑过去,捏一点汤汁嘬一下,笑着说:“妈,正好!” 那声“妈”叫得,自然、流畅,好像她天生就是这个家的人。

而叫我 爷爷 “爸”,则带着点儿敬畏。我 爷爷 是个老派人,话不多,腰杆挺得笔直,往藤椅上一坐,自成一个气场。我 端茶过去,总是轻手轻脚,低声说:“爸,喝水。” 那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融入,是新成员对家庭旧秩序的尊重和确认。

那时候,这个 称呼 ,就是身份的认证,是关系的黏合剂。它宣告着:我,已经从“老王家的闺女”,变成了“老李家的儿媳”。

但是,人是会变的,关系也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是我上了小学,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小世界之后,我发现,那两声清脆的“爸”、“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了。尤其是在只有我们一家三口的时候。

在饭桌上跟我 嘀咕事儿,会说:“今天 你妈 又去打麻将了,晚饭估计又得咱们自己弄。” 或者在给我收拾书包时念叨:“明天让你 爷爷 送你, 他爸 今天得出差。”

看, 称呼 变了。

从“爸”、“妈”,变成了“你妈”、“你爷爷”、“他爸”。这个变化,悄无声息,却像水滴石穿一样,慢慢地改变了家里的声场。那是一种微妙的距离感。不再是全然的“我们是一家人”,而是划分出了清晰的“你”和“我”的阵营——“你”的原生家庭,和“我”现在所处的这个小家庭。

我曾经觉得这是不是因为 婆媳关系 出了什么问题。可仔细想想,又不像。我 奶奶 和我 ,虽说偶尔也有拌嘴,比如豆腐是该红烧还是白烧,我穿秋裤到底早不早,但大体上,是那种典型的、有点吵闹但根子上还算和谐的中国式婆媳。她们会一起挽着手上街买菜,也会在牌桌上为了谁多摸了一张牌而相互“攻击”。

所以,那个 称呼 的改变,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断奶”。

当一个女人,从一个新媳妇,逐渐成长为一个家庭的真正女主人,当她的生活重心完全转移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身上时,她潜意识里,就不再需要用那个“妈”字来寻求归属感了。她自己的家,已经稳固了。这时候,“你妈”这个 称呼 ,反而成了一种更省力、更符合心理定位的表达。它客观,冷静,甚至带了点旁观者的清醒。

更有意思的是在公开场合。

逢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齐聚一堂。那场面,简直是家庭称谓学的大型展演现场。这时候, 我妈怎么称呼我爷爷奶奶 ,就成了一门需要审时度势的艺术。

直接叫“爸”、“妈”?好像有点太刻意,显得生分了那么多年,突然又亲热起来,大家都会觉得“哟,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叫“你爷爷”、“你奶奶”?那是对我说的,对着一屋子长辈这么说,显然不合适。

于是,我 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充满智慧的语言体系。

当她需要直接对我 爷爷 说话时,她会先用一个动作引起注意,比如把一盘最好吃的红烧肉往他面前推一推,然后说:“尝尝这个,今天烧得烂。” 全程,没有任何 称呼 ,但意思传达到了,尊敬也给到了。

当她需要在众人面前提及我 奶奶 时,她会巧妙地借用我。她会扭头对我说:“去,给你 奶奶 拿双筷子。” 或者对着某个远房亲戚说:“ 孩子他奶奶 就是爱热闹。”

“孩子他奶奶”,这五个字,简直是神来之笔。

它既避免了直呼其名的尴尬,又绕开了“妈”这个过于亲密的词,同时还通过“孩子”这个连接点,清晰地标明了彼此的社会关系。它既是疏离的,又是官方的;既是客气的,又是准确的。这里面藏着的,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在人情社会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生存哲学。

如今,我 爷爷 已经不在了。我 奶奶 也老了,耳朵背了,脑子也常常糊涂。

现在跟我 奶奶 说话,需要凑到她耳边,用吼的。她不再用任何复杂的 称呼 。她会直接拍拍 奶奶 的肩膀,大声喊:“吃饭啦!” “该吃药啦!”

有时候, 奶奶 会突然抓住她的手,含混不清地问:“你是谁家的?”

就会愣一下,然后也大声回答她:“我是你儿媳妇!”

“儿媳妇”,这个最原始、最质朴的身份 称谓 ,在绕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了原点。它不再需要任何情感的包装,也不再承载任何复杂的人际考量。它只是一个事实的陈述,简单,明白,像一块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的石头。

现在回想我朋友那个问题, 我妈怎么称呼我爷爷奶奶

她叫过“爸妈”,那是年轻时的融入与依赖;她叫过“你爸你妈”,那是中年时的独立与边界;她用过“孩子他爷他奶”,那是为人母的成熟与智慧;最后,她什么也不叫,或者干脆回归到“儿媳妇”这个身份本身。

每一个 称呼 的背后,都对应着一段特定的人生时期,一种特定的心境,和一种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家庭关系。这比任何一部家庭伦理剧都来得真实、生动。

那声声不同的 称呼 ,就像散落在时间长河里的坐标,串联起了我 大半辈子的故事,也串联起了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在时代变迁中,关于亲情、关于身份、关于爱与距离的,所有说出口和没说出口的表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