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古装剧,最怕听见主角们张嘴,一口一个“玄德兄”、“云长兄”倒是挺对味儿,但转头就可能来一句“喂,曹操!”,或者更离谱的,俩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互相喊对方的“名”,那感觉,就像是在米其林餐厅里听到邻桌大喊“服务员,给我来碗泡面”一样,瞬间出戏,浑身难受。
怎么称-呼以前的古人名字 ,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绝对是衡量一个人对古代文化有没有“体感”的试金石。它不是背几个知识点那么简单,那背后是一整套的社会规则、人情世故和个人风骨。
咱们先得拎清一个最最基本的概念:古人,尤其是有头有脸的读书人、士大夫,他们的名字是个“大礼包”,里面至少装着三样东西: 名 、 字 ,有时候还有个更酷的 号 。

名 ,就是爹妈给的,最正式,也最私密。有点像你压箱底的小名,或者说,是身份证上那个冷冰冰的称谓。谁能叫?父母、长辈,还有……皇帝。皇帝叫你的名,那是君臣之别,天经地义。你自己称呼自己,比如写文章落款,也用名,表示谦逊。但平辈之间,要是你直呼其名,那基本等于当众扇他一巴掌,潜台词就是:“孙子,我瞧不起你。”你想想,刘备要是当着众人的面,对着诸葛亮大喊一声:“诸葛亮!”,你猜孔明先生会不会当场把羽扇给掰了?绝对会。那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
所以,我们现在张口就来的“李白”、“杜甫”、“苏轼”,在当时,熟人之间是绝对不会这么叫的。那是我们后人,隔着一千多年的时空,没那么多讲究了,才这么直呼其名。
那熟人之间、朋友之间怎么称呼?这就轮到 字 出场了。
字 ,一般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时取的,标志着成年,可以正式进入社交圈了。 字 和 名 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关联。比如,诸葛亮, 字 孔明,“亮”和“明”不就是近义词嘛。屈原,名平, 字 原,合起来就是“广平曰原”,意境一下就开阔了。所以, 字 才是古人社交场合的“通用货币”。刘备叫诸葛亮,得叫“孔明”;叫关羽,得叫“云长”。这才是朋友、同僚之间应有的礼数和亲近。你穿越回三国,对着刘备喊“备备”,他估计得懵圈,但你恭恭敬敬地称呼一声“玄德公”,那气氛就对了。
所以你看,叫一声“子瞻兄”,就比叫“苏轼兄”要雅致得多,也地道得多。前者是把苏轼当成了可以把酒言欢的朋友,后者……后者听起来就像个不怎么懂礼貌的愣头青。
说完了 字 ,还有个更好玩的,叫 号 。
如果说 名 是身份, 字 是社交,那 号 就是灵魂。 号 ,也叫别号,大多是自己取的,完完全全代表了个人的志趣、情怀,或者纪念某个特别的地方。这玩意儿就自由多了,跟咱们现在取网名、ID差不多,突出一个“我乐意”。
李白,够狂吧,自号 青莲居士 。这“青莲”二字,既有道家出尘之意,又显得清高飘逸,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苏轼,一生坎坷,被贬到黄州,自己在城东开垦了一片坡地,于是就乐呵呵地自称 东坡居士 。你看,“苏东坡”这个称呼,其实是把他的姓和号连在一起了,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非常流行且亲切的叫法。还有唐伯虎,唐寅, 字 伯虎,但他给自己取了个更好玩的 号 ,叫 桃花庵主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那份洒脱,全在这个号里了。
所以,叫一声 东坡先生 ,或者 青莲居士 ,那感觉又不一样了。这说明你不仅认识这个人,你还懂他的精神世界,知道他骨子里的那份骄傲和趣味。
你以为这就完了?天真了。古人的称呼体系,复杂得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除了 名、字、号 这“三件套”,还有一堆“附加属性”。
比如,用 官职 来称呼。杜甫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 杜工部 。王维做过“尚书右丞”,人称 王右丞 。这种叫法,既表达了尊敬,也点明了对方的社会地位,非常正式。
再比如,用 籍贯 或 郡望 。柳宗元是河东人,所以叫他 柳河东 。王安石是临川人,所以有 王临川 之称。这种叫法带着一种乡土的亲切感和地域的认同感。
更别提皇帝们那一套复杂的系统了。我们现在说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都不是他们活着时候的名字。 始皇帝 是自创的,后面的“武”、“太宗”这些,分别是 谥号 和 庙号 ,都是他们死后,后人根据他们的功绩给盖棺定论的。汉武帝刘彻活着的时候,谁敢叫他“武帝”,那脑袋是真不想要了。得叫“陛下”、“皇上”。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头大。其实一码归一码。我们作为现代人,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是第一位的,所以直呼其名,比如“曹操”、“李白”,完全没问题,通俗易懂。但是,如果你想更深地潜入历史的肌理,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互动,那搞懂这套称呼系统就至关重要。
这不仅仅是“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的问题,它是一种情境的还原。当你读到刘备对诸葛亮说“孔明以为如何?”时,你能感受到那份倚重与信赖。当你读到苏轼落款“东坡居士”,你能想象到他虽处困境却依旧豁达的笑貌。这些称呼,是密码,是钥匙,帮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古人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大门。
所以下次,无论是看书、看剧,还是跟朋友聊起历史人物,不妨多留个心眼。别再傻乎乎地直呼其名了,试着叫一声“孔明先生”,或者“东坡居士”,你会发现,那些原本在书本里扁平的名字,一下子就变得立体、鲜活,仿佛能跨越千年,与你对坐品茗,谈笑风生。这,才是触摸历史的真正乐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