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闺蜜,上个月刚办完婚礼,甜蜜得冒泡。结果这两天,她跑来跟我吐槽,说最烦的不是准备婚礼的鸡毛蒜皮,而是婚后突然冒出来的一堆新称呼。尤其是在一些半生不熟的社交场合,有人笑吟吟地喊她一声“ 王太太 ”。
她说,那一瞬间,她感觉自己后背的汗毛都站起来了。
“王太太”……这三个字,像不像民国剧里走出来的?带着一股子樟脑丸和旧时光的混合气味。我闺蜜姓李,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李清浅。打小就是个特立独行的姑娘,现在,就因为嫁给了一个姓王的男人,她的姓,她自己,仿佛就要被打包塞进一个叫“王”的箱子里,贴上封条,成了丈夫名下的一件附属品。

说真的, 女的嫁人后怎么称呼她 ,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那简直就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人际关系里的亲疏远近,更是社会观念的变迁和拉扯。
我们先来盘盘那些最常见的叫法。
在职场,这事儿反而是最简单的。谢天谢地,现代职场还算是一片净土。你结婚前是李工、是清浅姐、是Amy,婚后,你依然是。你的专业能力和职位是你最闪亮的标签,没人会不识趣地在工作群里@“王太太”让她交一下PPT。这大概是现代女性最感到舒适的一个领域了,你的名字就是你,你的身份由你自己定义,而不是由你的婚姻状况来注解。
可一旦脱离了职场的保护壳,事情就变得微妙起来。
最典型的重灾区,就是各种家庭聚会和邻里社交。
“哎呀,这是小王家的媳妇儿吧?”
“孩子他妈,过来一下!”
听听,听听这些称呼。 “小王家的媳妇儿” ,直接抹去了你的独立性,把你定义为夫家的财产。而 “孩子他妈” ,更是重量级,直接跳过了你作为“妻子”的身份,把你快进到了“母亲”这个功能性角色上。你的名字呢?你那个被父母寄予了美好期望、念起来唇齿生香的名字,就这么被轻飘飘地省略了,蒸发了。
我不是说这些称呼就一定是恶意的。很多时候,说这话的长辈可能毫无察觉,他们就是这么一代代叫过来的,习惯了。在他们的观念里,女人嫁了人,自然就成了“某某家的”,生了孩子,就升级为“某某的妈”。这是一种基于家庭伦理的定位,清晰,明确,但也冰冷,粗暴。
这种称呼上的“绑架”,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温情脉脉”。它用一种看似亲切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削弱你的个体存在感。你反驳吧,显得你小题大做,“不就是个称呼嘛,那么较真干嘛?”;你不反驳吧,心里又堵得慌,好像默认了自己从一个独立的“她”,变成了一个依附性的符号。
我一个远房表姐,结婚十年,在婆家那边,几乎没人叫过她的本名。亲戚们都叫她“强子的媳-妇”,后来叫“乐乐妈”。有一次家庭大合照,摄影师喊“乐乐妈笑一个”,她下意识地就笑了。事后她跟我说,那一刻她突然觉得有点悲哀,她好像快忘了自己本来的名字被大声呼唤是什么感觉了。
你看, 称呼 ,它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代号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权力,一种确认,一种定义。
那么,到底该怎么称呼一个结了婚的女性?
其实答案简单到不可思议: 就叫她的名字啊 。
如果你们是朋友,你以前怎么叫她,现在还怎么叫她。叫她的小名,叫她的英文名,叫你们之间才懂的绰号,这才是友谊最真实的样子。她的婚姻,是她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她的全部,更不应该成为你们友谊的分割线。
如果你们是同事,那就更简单了,继续用职业称呼或者她的名字,公事公办,私人关系另说。
如果你们是新认识的,不知道怎么开口,最稳妥、最尊重的方式就是问一句:“我怎么称呼您比较方便?”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体现的是教养,是把对方当成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至于那些执着于“某太太”“某某媳妇儿”的长辈们,我们可能无法立刻改变他们的习惯,但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态度。当别人用你不喜欢的称呼叫你时,可以微笑着、温和而坚定地回应:“叔叔/阿姨,我叫XXX,您叫我名字就好啦。” 一次不行,就两次。态度是自己给的,边界感是自己建立的。
说到底, 一个女人结婚后应该被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我们如何看待女性的身份认同。
她首先是她自己,一个有名字、有思想、有事业、有喜怒哀乐的独立个体。然后,她才是谁的妻子,谁的母亲,谁的儿媳。这些社会角色是她人生的一部分,是加分项,而不应该是覆盖她本来面目的标签。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鼓励和尊重每一个独立的灵魂。而这种尊重,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最日常、最微小的细节里。比如,好好地、认真地,叫出她的名字。
一个名字,是一个人最短的传记。别让婚姻,把它变成一个面目模糊的注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