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生活会突然给你抛出一个难题,像一团湿漉漉的棉花,堵在心口,让你进退维谷。比如,站在葬礼上,或者在葬礼后某个不期而遇的场合,面对那位刚刚失去挚爱的亲属,你张了张嘴,那句原本熟稔的称谓,突然就卡在了喉咙里。是继续叫她“王大爷的媳妇儿”?还是直呼其名“李姐”?或者更郑重地唤一声“王夫人”?这一瞬间的踌躇,看似细微,实则承载了太多我们对逝者的追忆、对生者的慰藉,以及那份小心翼翼的,唯恐触碰伤疤的善意。
说起来,这事儿真没什么“标准答案”,因为它不只是个语言学问题,更是个 人情世故 、 情感温度 的考量。我常觉得, 称呼 ,这玩意儿,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经纬交织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位、亲疏,还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默契。当悲伤降临,这张网会被无情地撕开一角,那些习惯的称谓,有些会瞬间变得不合时宜,有些则会因为凝结了过往而显得弥足珍贵。
首先,咱们得聊聊那个最让人心疼、也最容易 失语 的时刻—— 初闻噩耗或葬礼现场 。这时候,大部分人都像被抽走了魂儿,思维迟缓,情感超载。你面对的是一个突然被命运 强行改写了身份 的人。他/她可能不再是“某某的丈夫/妻子”,而是“某某的遗孀/鳏夫”;不再是“某某的父亲/母亲”,而是“失去孩子的父母”。这种身份的转换,何其残忍。所以,我的建议是,这时候的称呼, 以尊重和简洁为上 。

如果你此前就认识这位亲属,并且有固定的称谓,比如“张阿姨”、“李哥”,那通常可以延续。此时,这份延续本身就是一种 稳定 ,一种“我们还在,你不是孤单一人”的暗示。但如果,你仅仅是通过逝者才认识他/她,比如“你是王教授的夫人吧?”这种称谓,在悲痛关头,直接以逝者的身份做引子,有时会像一把钝刀,再次划开伤口。我个人的经验是,在 极度悲痛 的初期,除非是对方主动提及或自己介绍,否则尽量避免直接用“XX的……”这种前缀。你可以选择一些更通用、更中性的称谓,比如“您好,我是小陈,您多保重身体”,或者,更直接而温柔地握住对方的手,递上一杯水,一个眼神,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言语的空白,在某些时刻,反而是一种更深沉的 共情 。
再来,咱们把时间线往后拉一点,到了葬礼结束, 尘埃落定 ,但 哀伤仍在漫延 的时候。这时候的称呼,就变得更有意思了,也更需要我们 用心揣摩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看望一位失去爱人的朋友的母亲,她老人家的丈夫刚刚去世不久。按理说,我该叫她“伯母”或者“阿姨”。但我犹豫了一下。她之前一直被我们称作“王叔叔的夫人”,现在王叔叔不在了,直接叫“伯母”,似乎少了点什么,又似乎多了点什么。最后,我走到她身边,轻声说了句:“妈,您还好吗?”(因为我和她儿子是发小,从小就这么叫她)。她愣了一下,眼圈红了,抱了抱我。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延续下来的 亲昵 ,这份“你依旧是我的长辈,我们从未因一个人的离开而疏远”的信号,对她而言,是多么大的慰藉。
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 情感的连接远比形式重要 。如果你们的关系本身就足够亲近,那保留原有的、带有 温度和记忆 的称谓,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它像一张旧船票,提醒着对方,逝者虽然不在,但你们之间因逝者而建立的联结,因共同的记忆而滋养的感情,并未消散。反而,如果突然变得过于 客套和生疏 ,比如从“张大伯”变成了“张先生”,那份刻意的距离感,可能会让本就脆弱的心,更加感到世界的冷漠。当然,这得有个前提,就是这种亲昵,在逝者生前就已经存在,且为双方所接受。别生生硬造出一份亲昵来,那会显得 做作和不适 。
然而,我们也要警惕另一种极端: 过度消费逝者的身份 。有些人为了表达关心,会频繁地在称呼里加上逝者的名字,比如“李阿姨,您是王叔叔的太太,您要坚强啊!”在初期,这或许是一种提醒和共鸣。但如果长期如此,尤其是当逝者的身份已成为对方生活的全部,甚至被用来 绑架情感 时,就可能适得其反。每个人最终都要回归到自己独立的主体性。那位失去丈夫的太太,她首先是她自己,是“李秀英”,然后才是“王某某的太太”。当她慢慢走出阴霾,需要的是被认可为 一个独立的个体 ,而不是永远被框定在“逝者的遗属”这个身份里。所以,在后续的交往中,如果对方慢慢地从悲伤中走出来,我们应该适时地将称呼回归到更中性、更 尊重其独立人格 的方式,比如直呼其名(如果关系允许)、或用“叔叔/阿姨”这样的泛称。这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告诉他们:你还在,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被看见,被尊重。
还有一种情况,不得不提,就是我们自己和逝者关系并不深,甚至 与亲属素未谋面 。只是出于礼节和关心,去吊唁或慰问。这时候, 谨慎 是第一要务。最好的方式是,由共同的朋友或中间人介绍:“这是小王,他以前是您爱人的同事。”然后,你就可以直接对这位亲属说:“您好,我是小王,请您节哀。”之后,可以根据对方的年龄和你的辈分,选择更礼貌的称谓,比如“阿姨/叔叔,您多保重。”切记,不要擅自套近乎,也 不要随意僭越关系 ,这不仅不尊重对方,也容易让场面陷入尴尬。我们去慰问,是为了表达心意,而不是为了给自己“加戏”。
值得一提的是, 地域文化和家族传统 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些地方对长辈的称谓格外讲究,哪怕逝者已矣,其在家族中的辈分和地位依然会被强调。这时候,遵循当地习俗,或者向更了解情况的人请教,会比自己瞎琢磨来得稳妥。比如在一些大家族里,即便某位长辈去世,其配偶仍然会被家族晚辈以“大妈”、“二伯娘”等称谓尊称,这是一种对 家族秩序和血脉传承 的维护。
说到底, 怎么称呼故去的亲人家属 ,这背后考验的,是我们 共情的能力 和 对生命的理解 。它无关乎一个词语的正确与否,而在于我们传递出的那份 真诚 、那份 体恤 、那份“我懂你的痛,但我希望你能好起来”的温柔。在选择称谓的时候,不妨在心里问自己几个问题:1. 我与这位亲属过往的交情如何?2. 我与逝者生前的关系如何?3. 对方现在的精神状态如何?4. 我希望通过这个称谓传递出什么?是慰藉?是尊重?是延续?还是仅仅是礼节?
很多时候,最好的称谓,不是最 华丽 的,也不是最 准确 的,而是最 恰到好处 的。它可能是一个沉甸甸的“您”,可能是一个轻声的“姐”,也可能只是一个没有称谓的,充满 关切的眼神 。语言,在巨大的悲伤面前,有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但正是这份力不从心,促使我们去探索,去感受,去用 心 去丈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去用 爱 去缝补那些被撕裂的伤口。因为,即便肉身消逝,那些 生者之间的联结 ,那些 关于逝者的共同记忆 ,依然需要我们用心去维系,去珍藏。这份维系和珍藏,就从那一声深思熟虑的称呼开始,承载着我们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关怀,对 生命脆弱而又顽强 的理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