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事儿说起来,简直就是我们家近期的头号“议题”了,尤其是我妈,每逢家庭聚会,总要念叨几句。主角嘛,就是我那刚满周岁,还在蹒跚学步的 小侄子 ,还有我那个平日里大大咧咧,有点儿“反骨”的 妹妹 。你别看这只是个简简单单的 称呼 问题,里头可藏着不少 家庭 伦理、 传统 文化,甚至还有点儿现代人对 辈分 观念的纠结与碰撞呢。
还记得我家 小侄子 刚出生那会儿,白白嫩嫩一小团,可爱得人心都要化了。我们一大家子都围着他转,什么“小乖乖”、“宝贝儿”、“小胖墩”之类的昵称那是一个接一个,叫得不亦乐乎。我 妹妹 呢,平时就最爱逗小孩儿,抱着他亲了又亲,嘴里也总爱蹦出些稀奇古怪的“代号”。“哎呀,我的小土豆!”“快看,小不点又流口水了!”听着是亲昵,可我妈就有点儿不乐意了,皱着眉,嘴里咕哝着:“这哪儿行啊,连个正经 称呼 都没有,将来 小侄子 长大了,都不知道怎么叫你这个 姑姑 了!”
我 妹妹 一听,立马就来劲儿了,她就是那种你越让她循规蹈矩,她越要“另辟蹊径”的性子。“妈,他才多大啊,就知道啥 辈分 不 辈分 的了?等他能说话了,我自然会教他叫我 姑姑 啊!”她一边说着,一边又用脸颊蹭了蹭 小侄子 软乎乎的小脸蛋,一脸无所谓。可我妈不依不饶,“那不一样!咱们 传统 不就是讲究个名正言顺吗?你现在不给他个定位,将来他记事儿了,你再让他改口,那多别扭?而且,你自己心里不也得有个谱吗?他是你哥哥的儿子,你可是他正儿八经的 姑姑 !”

这话一出,气氛就有点儿微妙了。其实我 妹妹 心里也清楚,按照我们家的 辈分 ,我哥哥的儿子,也就是我的 小侄子 ,她理所当然地是他的 姑姑 。而 姑姑 对 侄子 的 称呼 ,最正式也最自然的,当然就是“ 侄儿 ”或者“ 侄子 ”了。可她就是觉得,直接叫“ 侄儿 ”,有点儿生硬,少了点儿现代年轻人的洒脱和亲近。她甚至还打趣说:“叫‘ 侄儿 ’,感觉自己一下子老了好几十岁!”这话把我妈气得直翻白眼。
其实,我理解 妹妹 的这种心理。我们这代人,夹在 传统 与现代之间,很多时候都想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我们骨子里流淌着对 传统 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另一方面,又渴望在日常生活中活得更自在、更轻松。那些带着浓厚历史气息的 辈分 称呼 ,在某些场合,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儿“沉重”。但换个角度想想,这些 称呼 本身,不就是 家庭 血脉延续的证明,是亲情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吗?
我私下里跟 妹妹 聊过这事儿。我说:“你别看咱妈絮叨,其实她也是为了 家庭 好。你想想,咱们家这么大,亲戚那么多,要是连最基本的 辈分 都理不清,那不是乱套了吗?以后 小侄子 长大了,他怎么称呼你,跟你怎么称呼他,都是相互的。你现在叫他‘小土豆’,等他会说话了,他是不是也叫你‘大土豆’啊?”我这么一 打趣 ,她终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哎,哥,你就别添油加醋了!”她嗔怪道,“我知道 辈分 的重要性。只是觉得,那些词儿吧,说出来好像有点儿严肃。平时逗他玩,叫‘ 侄儿 ’总觉得有点儿怪。”我拍拍她的肩,语重心长地说:“这都是习惯问题。刚开始觉得别扭,多叫几声不就好了?而且, 称呼 是 礼仪 ,但里头更重要的是那份 亲情 和尊重。一声‘ 侄儿 ’,一声‘ 姑姑 ’,叫出来的是 血脉 相连,是 家庭 的秩序和温暖。你想想,等你真的脱口而出叫他‘ 侄儿 ’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感都重了几分?”
她低头想了想,没再反驳。我知道,她不是不懂,只是需要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她是个善良的女孩,对 小侄子 的爱那是一点儿不掺假的,只是她表达爱的方式,更偏向于年轻人的随性。但 辈分 这东西,它就摆在那里,不因你的随性而消失。它是一个锚点,一个定位,将我们在 家庭 这张巨大的关系网中牢牢固定。
后来,我妈又在饭桌上提起了这茬。这次我 妹妹 没再硬杠,而是轻轻地,略带点儿不自然地对着正在摇摇晃晃爬沙发的 小侄子 喊了一声:“哎,我的…… 侄儿 ,慢点儿!”虽然声音有点儿小,虽然中间还有点儿迟疑,但那一声“ 侄儿 ”,却像一缕春风,瞬间融化了我妈眉间的冰霜。我妈的脸上立马绽开了笑容,眼角都弯成了月牙儿。“哎,听听,这才像话嘛!这才是我 侄儿 ,这是我亲 侄儿 啊!”她乐呵呵地对着 小侄子 说,仿佛 小侄子 真的听懂了一样,咯咯地笑了。
从那天起,我 妹妹 开始有意无意地在适当场合叫起了“ 侄儿 ”。当然,更多的时候她还是会叫“宝贝儿”、“小淘气”,毕竟 小侄子 还小,听不懂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她心里那杆秤,明显已经摆正了。她开始明白, 传统 的 称呼 并非是 亲情 的枷锁,反而是 亲情 的载体。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我们每个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家庭 。
再后来, 小侄子 学说话了,咿咿呀呀地,第一个学会叫的好像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姑……姑……”那声音软糯糯的,瞬间就能把人萌化。我 妹妹 当时就愣住了,然后一把抱起 小侄子 ,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她反复地逗 小侄子 :“叫 姑姑 !乖 侄儿 ,叫 姑姑 !”那一刻,我觉得她心里对 辈分 、对 称呼 的那些小别扭,彻底烟消云散了。一个亲昵的“ 侄儿 ”,一声甜甜的“ 姑姑 ”,这 血脉 相连的 亲情 ,是任何现代化的表达都无法替代的。
辈分 , 称呼 ,这听起来有点儿老派的词儿,在现代社会里,好像有点儿被“简化”的趋势。很多人觉得,只要感情真挚,叫什么都无所谓。这种想法不能说错,但我觉得,那份 传统 的 礼仪 ,那份对 家庭 秩序的维护,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不仅仅是称谓上的区别,更是内心对长辈的尊重,对晚辈的爱护,对 家庭 归属感的确认。
我 妹妹 如今,已经是个称职的 姑姑 了。她会骄傲地在朋友圈晒 小侄子 的照片,配文总会带上“我 侄儿 ”;她会在 小侄子 闹脾气的时候,耐心地哄他,嘴里念叨着“ 侄儿 不哭, 姑姑 抱抱”;她甚至开始主动研究一些 传统 的 家庭 礼仪 ,比如过年的时候要怎么给长辈拜年,怎么教 小侄子 给爷爷奶奶磕头,等等。她说,因为自己做了 姑姑 ,才真正体会到 辈分 的意义。这不再是父母的唠叨,不再是生硬的规矩,而是 血脉 相承的温情,是 家庭 凝聚力的体现。
所以,你看, 我妹妹怎么称呼我小侄子 ?最初或许有些曲折和不解,但最终,那一声带着深厚 亲情 的“ 侄儿 ”,成了我们 家庭 里最自然、最动听的音符。这 辈分 ,它不是用来束缚人的,它是用来连接人的,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在 家庭 这张温暖的大网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 传统 的魅力,正在于此吧,它总能在不经意间,以最朴素的方式,打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