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我记事起,那个给我塞麦芽糖、用蒲扇赶蚊子、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人,我就管她叫 外婆 。这个词,软软糯糯的,像极了南方夏夜的风,带着点栀子花的香气。直到后来,我认识了一个从北方来的朋友,他张嘴就是一声响亮又亲切的“ 姥姥 !”,我才第一次懵了。什么?姥姥?那是什么?原来,我们口中那个最最亲爱的人,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竟然有着这么多听起来千差万别,内里却又一模一样充满爱意的名字。
这事儿,简直比发现新大陆还让我着迷。
一个称呼,背后就是一部活的地方志,是一张声音的地图。

咱们先说说这场最广为人知的“南北之争”—— 外婆 与 姥姥 。这基本就是一条隐形的秦岭-淮河线,把中国人的童年记忆分成了两大阵营。我们南方孩子,从小看的动画片、读的童话书里,大灰狼要骗的那个小红帽,她要去看望的,一定是“外婆”。“外婆”这两个字,自带一种吴侬软语的调调,听着就觉得眼前是一位穿着蓝印花布衫,坐在老屋藤椅上,慢慢摇着扇子的慈祥老人。它温婉,含蓄,像一首需要细品的诗。
而 姥姥 呢?你听听这个发音,lǎo lao,舌头要用力,声音得从丹田里出来,带着一股子爽利劲儿。这词儿,充满了北方的烟火气。它不是小桥流水,它是热炕头、大铁锅里炖的乱炖,是窗外飘着鹅毛大雪时,姥姥递过来的一碗滚烫的饺子汤。朋友说,他们那儿喊“姥姥”,得喊得敞亮,喊得让整个院子都听得见,那才叫亲。这是一种毫不掩饰的、扑面而来的热情。网上甚至有人为这两个称呼哪个更“正宗”吵得不可开交,我觉得特没劲。语言这东西,哪有什么绝对的正宗?叫得顺口,喊得亲切,那就是一百分。
但你要是以为,中国的版图上只有这两种叫法,那可就太小看我们方言的创造力了。
离开“主流战区”,你会发现一个更斑斓的世界。
比如在上海、苏州那一带,也就是吴语区,很多孩子会叫 阿婆 。这个“阿”字,太有灵性了,一下子就把距离拉得极近,亲昵得不行。你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一个穿着精致小褂的老太太,在弄堂口择着菜,看到你放学回来,用带着软糯口音的上海话问你:“囡囡回来啦?阿婆给你留了赤豆糕哦。”那画面,嗲到骨子里。
再往西南走,到了四川、重庆,画风又是一变。一个石破天惊的称呼出现了—— 家家 (gā gā)。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我简直要笑出声,太可爱了吧!它像婴儿的牙牙学语,充满了最原始的依赖感。这个词一出口,感觉整个人都变小了,变回了那个只会跟在大人屁股后面,扯着衣角要抱抱的娃娃。据说这个称呼的来源,是因为外婆是“娘家的人”,所以叫“家家”。一个简单的叠词,把血缘和亲情浓缩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川渝人民那种独特的、火辣又温情的生活智慧。
目光转向福建和广东潮汕地区,闽南话和客家话的世界里,一个古朴又充满力量的称呼是 阿嬷 (ā mà)。这个发音,仿佛能穿越时空,连接上某个久远的古代。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像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一种家族根脉的象征。“阿嬷”这个词,带着海风的咸湿,和宗祠里缭绕的香火气。喊一声“阿嬷”,背后站着的,可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和那些永远也讲不完的、关于漂洋过海和落叶归根的古老故事。
在一些客家地区,比如江西、广东的某些地方,人们也会直接称呼外婆为 婆婆 。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在很多其他地方,“婆婆”是专指丈夫的母亲。第一次听到客家朋友管他外婆叫“婆婆”,我还以为他口误了,闹了个大乌龙。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那里的传统,外婆、奶奶,有时候都可以用“婆婆”来指代,具体是谁,得看语境。这种模糊又自成一体的称呼体系,恰恰是方言最迷人的地方,它不按普通话的“规矩”出牌,自有一套传承了千百年的逻辑。
还有些更小众、更有趣的。比如有些地方会跟着妈妈叫,管外婆叫 “妈妈的妈妈” ,虽然有点绕,但逻辑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有的地方,比如湖南的一些区域,会叫 “外祖母” ,听起来就非常书面语,有点文绉绉的,像是从民国时期的老课本里走出来的。在湖北,你可能会听到有人叫 “家婆” 。而在更遥远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那称呼就更加五花八门,每一个发音背后,都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人情。
你看,一个简简单单的“外婆”,在中国人的口中,竟然能变幻出如此多的模样。这些称呼, 外婆 、 姥姥 、 阿婆 、 家家 、 阿嬷 、 婆婆 ……它们不仅仅是符号,它们是有温度、有气味、有记忆的。
喊一声 外婆 ,我闻到的是樟木箱子里存放的旧衣服的味道,和夏日午后雷阵雨来临前,空气里闷闷的草木香。
喊一声 姥姥 ,朋友眼前浮现的,是灶台边升腾的白色蒸汽,和冬天里她那双被冻得通红却依然温暖粗糙的大手。
喊一声 家家 ,那声音里,全是火锅翻滚的咕嘟声,和麻将牌清脆的碰撞声,是永远热闹、永远活色生香的人间。
喊一声 阿嬷 ,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和她用你不甚明了的方言,一遍遍讲述的家族往事。
我们用不同的声音,呼唤着同一种爱。这种爱,是童年时摔倒了第一个奔向的怀抱,是离家时行囊里被塞得满满的土特产,是电话那头永远不变的叮咛和牵挂。所以,真的,别再争论哪个称呼更“标准”了。你从小叫到大的那个词,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最无可替代的。
它,就是你心底里,关于爱与温暖的,最初的那个名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