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中锋”这个词,你脑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画面?
我猜,你要是跟我差不多年纪,看过乔丹之后那几年的球,脑子里多半是奥尼尔把篮筐拽下来的样子,或者尤因浑身是汗、在禁区里跟人玩命肉搏的背影。那时候, 中锋 ,这俩字儿就等于“吨位”、“力量”、“禁区”。他们是球队的定海神针,是油漆区里不容置疑的王。我们管他们叫 禁区猛兽 ,叫 篮下守护神 ,甚至更糙一点,叫 肉盾 。
那会儿的篮球,简单、纯粹,甚至有点野蛮。战术?很多时候就是把球“喂”给内线那个大家伙,然后所有人拉开,看他一个人表演。背身单打,转身勾手,强起暴扣……一套流程下来,非死即伤。那不光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意志和身体的碾压。你看奥拉朱旺的“梦幻舞步”,那是在方寸之间,用最华丽的方式告诉你,谁才是这片区域的主宰。那时候的中锋,他们的名字就是写在禁区里的。

可是,时代这玩意儿,说变就变。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风向不对了。可能是从那个叫诺维茨基的德国战车用一手金鸡独立投死热火三巨头开始,也可能是从纳什和德安东尼那支跑得人喘不过气的太阳队开始。总之,篮球的场地,好像……变大了。进攻不再是往篮筐底下死凿,而是追求极致的空间和效率。
于是,老派中锋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你还在篮下要位,人家一个挡拆,后卫就冲出去了;你还在凿内线,人家外线“唰唰唰”三个三分球,比你辛辛苦苦打进两分效率高太多。
这时候,第一批新的称呼应运而生了—— 空间型五号位 。
这词儿听着就洋气,跟“禁区猛兽”完全是两个世界的物种。他们的任务不再是统治篮下,而是像一枚棋子,被“摆”在三分线外。干嘛?给后卫突破拉开空间。布鲁克·洛佩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年在篮网,他也是个低位大杀器,可到了雄鹿,生生被改造成了一个 高炮台 。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字母哥能毫无顾忌地往里冲。他不再是战术的终结点,而是战术的……一个环节,一个功能性零件。
听着有点悲哀?但这就是进化。
紧接着,另一个更通俗易懂的称呼火了—— 吃饼侠 。
这个词简直太形象了。什么叫吃饼?就是后卫把“饼”喂到你嘴边,你张嘴吃了就行。具体到球场上,就是挡拆之后顺下,接住空接,把球砸进篮筐。不需要复杂的脚步,不需要细腻的手活,你需要的是惊人的弹跳、出色的运动能力,还有一双能接住球的大手。卡佩拉、戈贝尔(只说进攻端),都是这个流派的翘楚。他们是最高效的进攻终结方式之一,但你很难说他们是球队的“核心”。他们更像是顶级后卫身边最犀利的“兵器”。
当然,防守端,他们又有另一个名字: 防守大闸 ,或者叫 护筐精英 。戈贝尔拿那一堆最佳防守球员奖杯,靠的就是这个。他一个人就能撑起一套防守体系,他站在篮下,就是一片禁飞区。这种功能性,在现代篮球里,价值千金。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中锋的未来无非就是“炮台”和“吃饼侠”二选一的时候,一个胖子,一个来自塞尔维亚、跑不快跳不高的胖子,彻底把所有人的脸都打肿了。
尼古拉·约基奇。
你没法用任何一个旧有的标签去定义他。他能在低位得分,但他不是纯粹的“禁区猛兽”;他能投三分,但他也不是典型的“空间型五号位”;他也能顺下吃饼,但他绝不只是个“吃饼侠”。
他是什么?
他是 组织中锋 。他是 进攻发动机 。他是 战术核心 。
当一个身高七尺的球员,拥有后卫般的传球视野和创造力,篮球这项运动的底层逻辑就被改写了。掘金队的比赛,你经常能看到约基奇在高位持球,像个发牌的荷官,指挥着四个队友空切、跑位,然后用一个匪夷所思的角度,把球送到最舒服的位置。他把中锋这个位置,从一个终结点,变成了一个策源地。他不是在执行战术,他本人,就是战术。我们只能惊呼,这家伙是个 中锋魔术师 。
所以你看,现在你再问“中锋在联盟怎么样称呼”,答案已经变得无比复杂和有趣。
它不再是一个固定的位置名称,更像是一个根据球员特点和球队战术需求,随时变化的“动态标签”。
有像恩比德这样,兼具了古典 低位统治力 和现代 投射能力 的集大成者;也有像安东尼·戴维斯这样,可以像 防守大闸 一样锁死禁区,又能像后卫一样持球面筐进攻的 全能怪物 。甚至还有像文班亚马这种,你压根没法用现有词汇去形容的“外星人”。
“中锋”这个词,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和“拨盘电话”一样,成为一个只存在于历史里的名词。篮球正在朝着更模糊、更全能的“位置模糊化”方向狂奔。
但对我来说,无论他们被叫做 高炮台 、 吃饼侠 还是 战术核心 ,当那个全场最高大的身影,在篮下用最原始的方式,强硬地把球放进篮筐时,我还是会下意识地喊出一声——
好一个中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