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考试,那张熟悉的、油墨味还未散尽的卷子,总是我们学生时代挥之不去的记忆。上面密密麻麻的题目,有些一眼看穿,有些则让人抓耳挠腮,甚至生出一种“天亡我也”的悲壮感。但你可曾停下来,哪怕只是一瞬间,去想一想这些题目从何而来?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更不是AI一键生成。它们的背后,站着一位或一群 编题的老师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用知识与智慧编织“考场风云”的 编题的老师怎么称呼呢 ?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细思量却又复杂得很。在我们学生的语境里,他们有时候是“魔鬼”,是“杀手”,是那个总能精准地把你知识盲区挖出来,让你无处遁形的“坏人”。“今天又是被某某老师的题虐哭的一天!”这话我们脱口而出,带着半是埋怨半是敬畏的语气。但这些称谓,显然都只是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情绪表达,而非正式的职业尊称。
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真正开始琢磨“出一套题”这回事儿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简单的差事。它远不止于从题库里挑几道题,或者把例题数字改一改那么粗糙。那是一个无比精细、甚至可以说是充满艺术性的创作过程。所以,仅仅称之为“出题老师”,是不是有点儿过于平淡,未能道尽其间的千钧之力?

在教育圈子里,更正式一些的叫法,比如“ 命题人 ”,就显得专业许多。这个词,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仿佛那些坐在高高的委员会里,手握教材纲领,深谙教育哲理的智者。他们要考虑的,可不只是“这道题难不难”,而是“这道题能不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它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是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非死记硬背”。每一个字眼、每一个标点,都可能被无数双眼睛审视、揣摩。一道高考语文的阅读题,一个数学压轴大题,其背后 命题人 的深思熟虑,简直能写成一篇小论文。他们要预判学生可能的思维误区,要设置巧妙的陷阱,更要确保题目本身没有歧义,答案唯一且严谨。这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对学科知识炉火纯青的掌握,以及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刻洞察。
我曾有幸参与过一次校内小范围的 命题 讨论会。那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围坐一桌,桌面堆满了各种参考书、往年真题、教学大纲。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红笔,时不时在草稿纸上涂画。一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为了确保选项的迷惑性适中,又不至于产生歧义,他们能来回斟酌半小时。有个老师甚至会站起来,模拟学生做题时的情景,口中念念有词:“如果我是学生,看到这个,我会怎么想?会不会掉进这个坑?”那份严谨,那份专注,让我这个“旁观者”都为之动容。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 编题的老师 ,他们不是在“制造困难”,而是在“设计挑战”,在“检验成长”。
除了“ 命题人 ”,日常口语里,我们可能更常说“ 出题老师 ”或者直接“ 教研组的老师 ”。这些称呼,听起来更亲切,也更贴近校园的日常。但亲切归亲切,这份工作的分量,可一点也没减轻。特别是对于一线教学的老师来说,他们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各种练习、单元测试。这种“ 编题 ”的活儿,往往是利用课余时间,甚至牺牲休息时间来完成的。深夜里,别人家的灯光早已熄灭,而办公室里,或许还有一盏孤灯亮着,一个身影弯着腰,伏案疾书,只为明天课上那张小小的测验卷。他们不是什么大名鼎鼎的 命题专家 ,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 老师 ,用他们的辛劳和智慧,默默支撑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对我来说, 编题的老师 ,更像是一个“教育的匠人”。他们精心雕琢每一道题目,就像木匠打磨一件家具,雕塑家塑造一件作品。他们的作品,不是能摆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的实物,而是无形中引导学生思维、塑造知识体系的智慧结晶。每一道题,都是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成长的期盼,更是他们教育理念的体现。
想想看,一道题,可能牵引出一段历史故事,可能激发一个科学原理的探究,可能启迪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和数字,它有温度,有深度,甚至有灵魂。那些能够巧妙设计情境题、开放性题目的 编题老师 ,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简直令人惊叹。他们不仅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考验他们的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素质教育吗?而这一切,都始于 编题老师 的那支笔,那颗匠心。
那么,到底 编题的老师怎么称呼呢 ?或许,最好的称呼,不是一个固定的名词,而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我们可以称他们为“ 知识的摆渡人 ”,因为他们将知识点拆解重构,铺设成一道道阶梯,引导学生跨越认知的河流。我们可以称他们为“ 思维的引导者 ”,因为他们通过精妙的设问,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照亮探索的路径。我们也可以称他们为“ 教育的耕耘者 ”,因为他们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地在教育的田野上,播撒智慧的种子,浇灌求知的渴望。
这些称谓,比起冰冷的“ 命题人 ”,或者过于笼统的“ 老师 ”,是不是更能描绘出他们工作的本质和价值?
在我看来,这个社会往往只关注考卷上的分数,关注学生考了多少分,老师教得好不好,却很少有人会深入思考,这张考卷本身凝结了多少心血。那些为了 编题 而翻阅无数资料,推敲字句,反复验算,甚至熬到深夜的 老师 们,他们的付出,其实是被低估了的。他们是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链接课程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没有他们的精妙设计,再好的教学内容也可能无法被有效评估,再勤奋的学生也可能无法找到明确的学习方向。
所以,当我们下次拿到一张试卷,在抱怨题目太难的时候,不妨多一点点理解。那一道道看似“刁钻”的题目,或许是 编题老师 为了让你更深刻地理解某个概念;那一次次“不按套路出牌”的考点,或许是他们希望你能够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他们不是为了难倒你而 编题 ,他们是为了点亮你的智慧,为了让你走得更远。
最终,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 编题的老师怎么称呼呢 ?或许,最朴素的“ 老师 ”二字,在这一语境下,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了对专业精神的敬仰,对默默付出的感激,对教育理想的认同。不必刻意去创造一个全新的、花哨的称谓,只需要我们在心底,多一份对这份工作,对这些人的体察与尊敬。下一次,当你看到“某某老师命题”的字样,不妨在心中默默道一声:“谢谢, 老师 。”那份谢意,不仅仅是为他们的教诲,更是为他们用每一道题目,为我们编织出的,那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知识星空。这份无声的认可,也许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称谓,最深沉的敬意。毕竟,在他们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一片待耕耘的沃土,而每一道题,都是他们精心洒下的种子,期盼着未来的丰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