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讨:未入社会的女人怎么称呼?别再用标签定义她们了

这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你说, 未入社会的女人怎么称呼 ?脑子里是不是瞬间就跳出几个词? 学生 待业青年 ?还是,更难听点的, 家里蹲

你看,我们这个社会,好像特别急于给人贴上一个身份标签,尤其是和“工作”、“职业”挂钩的。仿佛一个人,特别是女人,如果没有一个社会认可的头衔,她就成了一个悬浮在半空中的、面目模糊的存在。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了。过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围坐一圈,暖黄的灯光下,寒暄像开了闸的洪水。当话题转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身上时,那个经典问题就来了:“小雅,现在在哪儿高就啊?”

深度探讨:未入社会的女人怎么称呼?别再用标签定义她们了

那个叫小雅的女孩,可能刚刚结束一段令人疲惫的实习,正在思考人生的方向;也可能正在全心投入地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甚至,她可能只是单纯地想给自己放一个长假,喘口气。但在那个瞬间,在所有期待的目光下,这些丰富的、复杂的、属于她个人的生命状态,都被压缩成了一个难以启齿的答案。

“我……还在找。”

空气里瞬间弥漫开一种微妙的尴尬。

最安全的称呼,当然是“ 学生 ”。这个身份自带一层保护罩,光明正大,理所当然。它意味着成长,意味着未来可期。哪怕你二十五六还在读研读博,一句“还是学生”,就能挡掉百分之九十的盘问。但学生时代终有尽头,当毕业典礼的帽子抛向天空,这层保护罩也就随之消失了。

于是,一些更具现实色彩的词汇就冒了出来。

待业 ”,或者说得更直白点,“ 失业 ”。这两个词,冰冷,坚硬,像一块石头砸在心上。它几乎和“失败”、“没能力”画上了等号。一个女孩,如果被冠以这样的称呼,似乎她之前二十多年的人生努力都被一笔勾销。没人关心她曾经在图书馆熬过的夜,没人想听她对未来的规划和梦想,她只是一个“待业者”。这个标签,充满了审判的意味。

然后是那个更带着点戏谑和歧视的词——“ 家里蹲 ”。这个词是有画面的:一个不修边幅、意志消沉、与社会脱节的形象。它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简化成了一个静态的、毫无生气的符号。可事实上,那个暂时“蹲”在家里的她,可能是在B站上自学编程的大神,可能是用画笔构建奇幻世界的插画师,也可能是在精心照料生病的家人,用自己的时间和爱,支撑着一个家。但这些,在“家里蹲”这个标签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近几年,又流行起一个听起来稍显温情的称呼:“ 全职女儿 ”。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比“家里蹲”好多了?好像还带了点孝顺和温馨的滤镜。一些女孩也乐于用这个词来定义自己当下的状态:陪伴父母,分担家务,享受一段缓冲期。

可我总觉得,这个词的背后,也藏着一丝不对劲。它依然是一种依附性的定义。她的价值,似乎来源于她作为“女儿”的功能性。她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家庭这个单位里的一个角色。当一个女人被称作“全职太太”时,我们已经开始反思这其中的物化与局限,那么,“全职女儿”又何尝不是一把温柔的枷锁?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称呼她们?

说实话,我写到这里,越来越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问错了。

为什么我们非要用一个“身份称呼”去框定她呢?

一个 未入社会的女人 ,她首先是她自己。她是那个喜欢在午后阳光下读毛姆的文艺青年,是那个能把一堆面粉和黄油变成香喷喷小饼干的美食家,是那个痴迷于一部冷门电影,能跟你滔滔不绝聊上三小时的影迷,是那个正在为自己的未来迷茫、焦虑,却依然没有放弃思考和探索的勇敢者。

她的生活,从来不是空白的。

在她没有“进入社会”的这段时间里,她可能正在经历一场更为深刻的内在成长。她摆脱了学校和职场设定的固定轨道,第一次拥有了大片属于自己的时间,去直面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恐惧。她可能在读以前没时间读的书,在学一门毫无“用处”却能带来巨大快乐的乐器,在尝试运营一个自己的社交账号,分享她的观点和生活。

她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不被外界理解的“自我建设”。这个过程,远比在格子间里当一颗螺丝钉,要来得复杂和珍贵。

所以,如果下一次,你再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别再急着问她“你是做什么的?”了。

你可以问她:“最近在忙些什么有意思的事呀?”

或者:“看你朋友圈发的照片,那个地方真漂亮,能给我讲讲吗?”

又或者,就简简单单地,叫出 她的名字

对,就是 她的名字

这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也是最高级的尊重。当你在饭局上,对着所有人介绍,“这位是小雅”,而不是“这位是我那个还没找到工作的侄女”,你给予她的,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部尊严。

我们必须承认,人生的节奏并非千篇一律。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毕业后无缝衔接一份“好工作”。有的人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有的人需要绕个弯,看一看别的风景;有的人,就是单纯地累了,想歇一歇。这不叫失败,这叫人生。

那些被我们用各种标签定义的 未入社会的女人 ,她们不是社会机器上暂时脱落的齿轮,她们是进入另一片广阔旷野的探索者。她们的状态,不应该被定义,更不应该被审判。

所以,别再问“ 未-入-社-会-的-女-人-怎-么-称-呼 ”了。

答案很简单。

她是谁,就称呼她什么。

用她的名字,去认识她,了解她,而不是用一个苍白的标签,去定义她,评价她。因为她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她那张尚未递出的名片上,而在于她本身,那个独一无二、闪闪发光的灵魂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