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夜色渐浓,整个城市仿佛都卸下了白天的疲惫,开始以一种慵懒的姿态迎接周五夜晚。你看,街边的烧烤摊热气腾腾,电影院门口排起了长龙,KTV里传来走调的歌声……可偏偏,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属于这份喧嚣,也不沉溺于那份安逸。他们,背着包,步履匆匆,一头扎进了灯火通明的教室。——就是这群人,这群在 周五夜课 上埋头苦读、奋笔疾书的人,我们究竟该怎么称呼他们呢?
这个问题,我总在心里盘旋好久。每到周五傍晚,穿梭于人潮汹涌的地铁口,看见那些行色匆匆的身影,他们的脸庞或许带着上班一天的倦怠,眼底却又闪烁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光芒。他们可能是刚从格子间里解放出来的白领,可能是送完孩子赶场的全职妈妈,也可能是那些渴望在专业领域更上一层楼的资深人士。他们放弃了周末狂欢的序曲,选择了与枯燥的课本、复杂的代码,或者一门全新的语言死磕到底。这份不顾一切的执着,本身就值得我们所有人侧目,甚至,是带点敬畏的 审视 。
说实话,要给这群人一个精准又贴切的称呼,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 标签 ,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的 动机 、他们的 选择 ,以及他们内心深处那份不甘平庸的 渴望 。

最直接、最无感的称呼,大概就是“ 夜课学生 ”或者“ 夜校学员 ”。嗯,听起来有点官方,有点疏离,好像把他们框进了一个冰冷的名词里。可这群人,他们与那些象牙塔里的全日制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不是为了学位而学位,他们往往自带了社会阅历的厚重,和一份更明确的 目标感 。他们的“学”,更多是一种主动的“求”,一种对知识如饥似渴的 追逐 。
那么,叫他们“ 求知者 ”呢?这个词倒是不错,带有一丝文学气息,也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们对知识的敬畏和向往。在周五的夜晚,当别人沉浸在泡沫剧和啤酒中时,他们却选择在知识的海洋里泛舟。这种“求”,是发自肺腑的,不带丝毫功利性的杂质,或者说,即便有功利性,那也是为了更好的 自我实现 。他们可能在学习摄影构图,在钻研哲学思辨,或者仅仅是为了那份纯粹的兴趣,去了解宇宙的奥秘。这种 求知 的勇气和毅力,是任何年龄段都闪光的品质。
还有一种称呼,特别是在职场人士之间流传的,叫做“ 充电族 ”或“ 回炉党 ”。“充电”二字,形象地勾勒出了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技能、弥补知识短板的意图。这个时代,技术迭代飞快,知识更新如潮水般涌来,不学习,就意味着被淘汰。所以,周五夜课,成了他们给大脑“加电”、给职业生涯“续航”的重要 途径 。而“回炉党”则更多指那些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甚至小有成就,却毅然决然选择重返课堂,学习新专业、新技能的人。他们可能在做职业转型,也可能只是想增强自己的 竞争力 。这种称呼,带点自嘲,也带点无奈,却是对现实最精准的 描摹 。
我个人更喜欢称他们为“ 周五学习者 ”,或者干脆就是“ 周五人 ”。简单,直接,却又带着一种独特的 仪式感 。你想啊,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当整个世界都在放松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并非不向往轻松,只是他们的内心有一份更强的 驱动力 ,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眼前的安逸。这份“周五”,成了一个象征,象征着与众不同,象征着自律,象征着那份对 梦想 的坚持。
当然,也有些人会用更调侃,甚至带点贬义的词来称呼他们,比如“ 内卷狂魔 ”或者“ 自虐狂 ”。这个时代,“卷”成了一种显学,“焦虑”成了共同的底色。看着身边的人都在拼命学习、考证、提升,自己要是停下来,仿佛就是一种罪过。所以,周五夜课,对一部分人来说,也许是真心热爱,但对另一些人,可能更多是一种被 裹挟 的无奈,一种对抗焦虑的 手段 。他们被无形的压力推着向前,害怕一旦停歇,就会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过。这种称呼,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这种学习压力的 复杂情感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残酷?有点像自我PUA?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大多数 周五夜课 的人,内心是充满力量的。他们或许是“ 追梦人 ”,为了一个长久以来的爱好而奋斗,比如学习乐器、绘画;或许是“ 斜杠青年 ”,通过夜课给自己增添一项新技能,解锁更多可能;又或许,他们只是想为自己那颗不安分的心,找一个安放的角落,一个能听到自己心跳与呼吸的地方,一个不被世俗洪流轻易裹挟的 港湾 。
我认识一个朋友,快四十岁的人了,周五晚上雷打不动地去学法语。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没为什么,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机会学,现在给自己圆个梦。”你看,这不就是最纯粹的 热爱 吗?那种坐在教室里,看着窗外万家灯火,心中却燃烧着一团小火苗的 感觉 ,我太懂了。那不是为了晋升,不是为了加薪,也不是为了炫耀,仅仅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某个领域、某项技能的 好奇 与 向往 。这种人,在我看来,配得上所有美好的 赞誉 。他们是真正的“ 终身学习者 ”,是生活中的 勇者 。
所以,到底该怎么称呼他们呢?或许,我们都不必给他们贴上一个太死板的 标签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缩影,是忙碌生活中的一股清流。他们可能是一个为了考研而周末苦读的 奋斗者 ,可能是为了兴趣爱好而沉浸其中的 探索者 ,也可能是为了职业转型而付出额外努力的 实践者 。每一个称呼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份 坚持 ,一份对生活更深层次的 理解 。
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我更倾向于称他们为“ 夜光族 ”。不是那种夜晚出门玩乐的夜光族,而是指那些在夜晚的灯光下,散发出独特 光芒 的群体。他们的光,是知识的光,是梦想的光,更是生命力不息的 希望之光 。这束光,照亮了他们自己前行的道路,也悄无声息地,为这个看似浮躁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沉静而又坚韧的 底色 。
下次,当你又在周五的夜晚,看到那些背着包、拿着书本,步履不停的身影时,请不必去猜测他们究竟是何方神圣,也无需费尽心思去给他们安一个 称谓 。你只需知道,他们是这世间难得的 清醒者 ,是时间管理大师,更是为自己的人生,不断描绘新篇章的 创作者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提醒着我们,生活远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以及永不停止的 学习 与 成长 。他们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 尊重 、去 理解 ,甚至去 学习 的榜样。因为他们,让周五的夜晚,有了超越狂欢与休息的 另一种可能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