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刚毕业的小孩,对着一个三十出头、头发没剩几根的技术组长,张口就是一声甜甜的“叔叔”,整个办公室的空气瞬间凝固,你能听到硬盘散热风扇突然加速的嗡鸣。那个组长的脸,从白色,到红色,最后变成一种铁青的、混合了尴尬与愤怒的酱紫色。
这事儿,比写了个bug导致线上服务宕机还严重。真的。
所以,别小看“ 搬砖人应该怎么称呼别人 ”这个问题。它不是什么咬文嚼字的迂腐玩意儿,这是你在职场这个大型真人RPG游戏里,出门自带的第一个技能,也是决定你新手村任务顺不顺利的关键。一声 称呼 ,喊对了,春风化雨;喊错了,原地爆炸。

称呼,就是职场江湖里的第一声号角,探的是虚实,递的是名帖。
咱们这些 搬砖人 ,每天埋头在代码、PPT、Excel表里,好像跟人打交道的时间不多,但恰恰是这为数不多的交流,每一个字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先说说最棘手的:怎么称上级,或者说那些你感觉惹不起的 大佬 。
最保险,也是最没劲的,就是喊title。张经理,李总监,王老板。绝对不会错,但也绝对不会有任何加分。这就像你给服务器打补丁,标准流程,不出错,但谁也不会为你鼓掌。你和他的关系,也就永远停留在“哦,那个给我打补丁的谁谁谁”的层面。
进阶一点的,是观察。偷摸听听老人儿们怎么叫。如果大家都喊“老大”,或者某个亲切点的外号,你得掂量掂量。你是刚来三个月,还是已经一起通宵加过好几次班了?这其中的分寸感,比你调一个CSS的居中还难。我的建议是,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宁可保守,也别自来熟。你以为你喊声“X哥”是拉近关系,可能在人家听来,就是“这小子谁啊?跟我俩称兄道弟?”
尤其要警惕那种看上去和蔼可亲,喜欢跟年轻人打成一片的 大佬 。他们可能拍着你的肩膀说:“哎呀,别叫王总了,叫老王就行!”你可千万别当真。这是一种社交辞令,一种姿态。你真要是下次开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喂,老王……”,我保证,下次团建的合影里,肯定没有你的位置。
再来说说平级,这才是真正的雷区,遍地是坑。
最常见的,也是我个人最反感的,就是“ 老师 ”这个词的泛滥。刚进公司,为了表示尊敬,对着工位上每一个看着比你年纪大的人都喊“XX 老师 ”,这成了很多新人的标准操作。
不是说不行。但你得明白,在互联网公司或者一些氛围比较平等的环境里,你管一个跟你同级的、也就比你早来一两年的程序员叫“ 老师 ”,对方心里大概率是犯嘀咕的。第一,我不是搞培训的,别给我戴高帽。第二,你这么客气,是不是跟我有距离感?是不是以后甩锅给我比较方便?
“ 老师 ”这个词,用在真正给你传道受业解惑的导师身上,或者德高望重的前辈身上,没问题。无差别扫射,只会让你显得特别……嫩,而且有点傻。
那叫什么?“哥”或者“姐”?也得看情况。对方年龄确实比你大一截,且性格比较豪爽,一声“X哥”可能会让他觉得你这小伙子挺上道。但如果对方就是个比你大两三岁的精致女孩,你上去一声“X姐”,她可能想拿手里的保温杯敲你的头。
我的经验是,初期,就叫名字。如果对方是两个字,就叫全名,三个字,也叫全名。这显得尊重,但不谄媚,有距离,但不疏远。等混熟了,自然而然就知道该怎么叫了。他可能会开玩笑说“叫我阿伟就行”,那你就可以顺杆爬。一切的称呼变化,都应该是关系到了那个份上,自然而然发生的事,而不是你刻意为之的“社交手段”。
最后,怎么对待比你晚来的新人。
千万别学某些老油条,人家刚来,就一口一个“小王”“小李”地叫,那种颐指气使的姿态,特别招人烦。你自己当年不也是这么过来的?
就叫名字。或者,如果他自己有个英文名,就叫英文名。平等地对待他们。你多干的那几年,积累的是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对新人摆谱的资格。你今天怎么对他,决定了日后他会不会在你背后,默默地帮你点一杯续命的咖啡,或者,默默地在心里给你画个小人。
还有一个万能但又有点滑稽的称呼,那就是“ X总 ”。
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总”这个字的通货膨胀程度,比房价涨得还快。甭管是总监、总经理,还是某个项目组的小组长,甚至就是一个出去谈业务的销售,都可以被尊称为“X总”。
对外,这几乎是不会出错的万金油。见到客户,不确定对方级别,喊一声“X总”,对方绝对受用。哪怕他只是个专员,听了这声“总”,腰杆子都能挺直几分。这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一种商业互吹的仪式感。
但是,对内,别乱用。对着自己的直属领导,你喊“X总”没问题。但你对着隔壁部门一个跟你平级的项目经理也喊“X总”,那就有点阴阳怪气了。
说了这么多,好像全是条条框框。但其实我想说的核心就一个: 察言观色 。
你得像个侦探一样去收集信息。看邮件签名,看企业微信的备注,听会议上的发言,观察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这个场域的氛围是怎样的?是森严的等级制,还是扁平化的兄弟连?
你的 称呼 ,是你对这个环境的解读,也是你给自己定位的宣言。
最终,所有的技巧,都比不过一颗真诚的心。别把称呼当成一个需要攻克的任务,把它当成一次次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连接。当你真心觉得对方在某方面值得你学习时,那声“ 老师 ”才不显得虚伪。当你真心感谢对方帮你解决了一个大麻烦时,那声“X哥”才显得有温度。
我们这些 搬砖人 ,每天的工作已经够枯燥、够累了。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或许,最好的称呼,就是去掉所有前缀后缀,就那么简单地,叫出那个人的名字。因为一个名字,代表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和你我一样,在深夜里改过PPT,在会议室里吵过架,在拿到项目奖金时会偷偷傻笑的,具体的“人”。
毕竟,每一声 称呼 ,都是我们在水泥森林里,为自己铺下的一块小小的,通往人心的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