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真挺有意思的。你说, 已回河南的女子怎么称呼 ?听着像个知乎体,但掰开揉碎了看,里头全是人情世故和时代变迁的影子。
我们总习惯给人贴标签,好像不塞进一个现成的格子里,这个人就面目模糊,没法打交道了。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出走”又“归来”的人,那标签上的字儿,就更得琢磨琢磨。
叫美女?太飘了,跟大街上随便喊一声没啥区别,把她好不容易从北上广深带回来的那点儿独特气质,稀释得一干二净。她可能画着精致的淡妆,穿着剪裁得体的风衣,跟你讨论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最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某个小众电影节的获奖影片。一声“美女”,把这一切都抹平了,好像她还是那个只剩下性别特征的符号。

叫老乡?亲切是亲切,但有时候,这俩字儿也沉。它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你往过去的、传统的、乡土的人际关系里拽。一声“老乡”,潜台词仿佛是:“你回来了,就还是我们这儿的人,得按我们这儿的规矩来。”可她心里想的,或许早就不是那套规矩了。她可能不再是那个只会低头害羞、你喊一声“恁中不中”她就脸红的“豫丫头”了。
那叫啥?叫名字?当然最保险。但我想说的,远不止一个称谓那么简单。
关键在于,你得先看见她。不是看见一个“从大城市混不下去才回来的失败者”,也不是看见一个“衣锦还乡亟待炫耀的孔雀”。你得看见一个活生生的,带着故事和一身新旧交织气息的独立个体。
我认识一个姑娘,郑州的。大学去了上海,毕业后在那儿做了五年品牌策划。去年,她回来了。没进什么大公司,在老城区开了个小小的咖啡馆。那咖啡馆,绝了。门脸不大,保留着老房子的红砖墙,推门进去,却是极简的工业风设计,水泥地,金属架,墙上挂着她自己拍的黑白摄影作品。
吧台里,她穿着亚麻围裙,熟练地萃取、拉花。她卖手冲,也卖自己烘焙的甜点。来的客人,有附近写字楼的小白领,也有胡同口的大爷。大爷端着搪瓷缸子来,说:“闺女,给俺来一杯那啥……美式,不加糖。”她就笑着给他做,末了还用河南话逗一句:“大爷,这洋玩意儿喝着得劲不?”
你说,你怎么称呼她?叫她老板?可以。叫她名字?也行。但你真坐下来,跟她聊上几句,你会发现这些称呼都太单薄。她身上有一种奇妙的混合感。她会跟你聊萨特,也会跟你侃胡辣汤哪家最正宗;她朋友圈里晒的是新到货的耶加雪菲,也会在冬至那天发一张热气腾腾的饺子照片。
这种 已回河南的女子 ,她带回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疲惫的身体和一份不算太成功的履历。她带回来的是见识,是审美,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她像一颗被投进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故乡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激起了一圈圈新的涟漪。
她们或许会在县城里开一家装修风格堪比一线城市的瑜伽馆,或许会用互联网思维去运营家里的果园,搞直播带货。她们会在家庭聚会上,对某些长辈根深蒂固的观念提出质疑,也会在深夜,独自消化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已回河南的女子怎么称呼 ?
我更愿意用一个动词来回答: 豫见她 。
“豫”,是河南的简称,是她的根。无论她走多远,口音怎么变,胃终究是河南的胃,记忆深处也总有烩面和道口烧鸡的香气。“见”,是看见,是遇见。是放下你所有的预设和偏见,去真正地看见她,了解她。
豫见她 ,意味着你要看到她穿着高跟鞋也能在田埂上健步如飞的强悍。 豫见她 ,意味着你要理解她为什么宁愿降薪也要回到这个“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家乡。 豫见她 ,意味着你要欣赏她把手冲咖啡的仪式感和啃蒜瓣的豪爽劲儿完美融合的生命力。
她不是一个需要被定义、被同情、被安置的符号。她是一个主动的选择者,一个新故事的开创者。她是 返乡 潮中的一朵浪花,更是 新河南女性 形象的具体写照。她既有河南人骨子里的那股子韧劲儿和实在,又吸收了外面世界的精致和开阔。
所以,别再纠结于一个简单的称呼了。
如果她在创业,就称呼她的title,那是她价值的体现。如果她是你的朋友,就大大方方地喊她的名字或昵称,那是亲近的证明。如果你们只是萍水相逢,一个微笑,一句“你这个店真有意思”,远比一句干巴巴的“美女”更能打开话匣子。
说到底,最好的称呼,是尊重。是把你眼前的这个人,当成一个和你一样,有血有肉、有梦想、有挣扎的平等个体来对待。
下次,当你再遇到一位 已回河南的女子 ,别急着开口。先看看她,听听她的故事。你会发现,她身上承载的,是这个正在飞速变化、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有趣的河南。而她本身,就是对“河南女性”这个词,最新、最酷的注解。
她,就是她自己。这,比任何称呼都重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