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很少用电话的人怎么称呼?是数字隐士还是返璞归真?

这事儿吧,得从一个特尴尬的饭局说起。

一桌子人,老的少的,亲的疏的,菜还没上齐,手机先“吃”上了。咔嚓咔嚓的拍照声,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只有指尖在冰冷的玻璃上滑动的声音,还有偶尔从某个角落传来的短视频外放噪音。我就坐在那儿,看着这赛博朋克式的诡异场景,突然,我发现了一个“异类”。

我表叔,一个奔五的男人,他就那么坐着。腰杆挺得笔直,没看手机,也没东张西望显得不自在。他就看着桌上那盘还没人动的凉拌黄瓜,眼神里透着一种……怎么说呢,一种“研究”的神情。仿佛那盘黄瓜比我们朋友圈里环游世界的照片、比工作群里老板画的大饼,有意思多了。

揭秘:很少用电话的人怎么称呼?是数字隐士还是返璞归真?

那一刻,我脑子里蹦出一个问题:像我表叔这样, 很少用电话的人怎么称呼

你第一反应可能是“老古董”?或者“落伍者”?太表面了。这些词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好像他们是被时代抛弃的可怜虫。但你凑近了看,仔细琢磨琢磨,会发现事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我更愿意叫他们 “数字隐士”

这可不是说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我表叔的手机也是最新款,儿子给买的,但他就是不用。不是不会,是“不想”。“隐士”这个词妙就妙在,它代表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现代实践。他们就生活在你我之间,穿梭在同样的水泥森林里,却给自己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隔绝了信息的瀑布。他们不是在逃避世界,恰恰相反,他们是在无比贪婪地、用一种近乎原始的方式,拥抱那个被我们用屏幕隔开的真实世界。看,这就是区别。

还有一种叫法,听起来更时髦一点,叫 “信息极简主义者”

这帮人,你跟他们提“断舍离”,他们可能比你懂得多。不过他们“断”的不是旧衣服,不是闲置物品,而是信息。他们深刻地明白,人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就像一个房间,你塞满了杂物,就没地方放真正宝贵的东西了。微信里几百个群聊的@,订阅号每天推送的“不看就亏了一个亿”的头条,社交媒体上永无止境的“人设”表演……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精神上的垃圾食品。吃了不顶饿,还让你虚胖。所以他们主动选择“饿着”,或者说,只吃“有机食品”——比如,一本实体书,一次面对面的交谈,一段什么都不干、纯粹发呆的下午。

所以你看,他们不是慢,而是“静”。我们活在信息的“快进”里,他们则选择了精神上的“慢放”。

有时候,我的一些同龄朋友也会开玩笑地把这类人叫做 “活体‘飞行模式’”

这个比喻简直绝了。你给他发消息,他可能半天甚至第二天才回。你给他打电话,十次有八次没人接。你以为他出什么顶天的大事了,结果他可能只是在公园里喂鸽子,或者在厨房里琢磨一道新菜。他的人就在那儿,但他的精神信号,对外界的数字信号来说,永远是“不在服务区”。这种状态,对我们这些“秒回”才是政治正确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理喻的,甚至是一种冒犯。但对他们自己而言,这是一种奢侈的自由。一种不被随时打扰、不被即时通讯绑架的自由。说实话,我有点羡慕。

当然,还有更朴素的说法,比如 “低科技生活家”

这个称呼没什么感情色彩,像个产品标签。他们可能依然喜欢听黑胶唱片,喜欢用胶片相机拍照,喜欢手写信。他们不是在怀旧,而是在享受一种“过程感”。在数字时代,一切都追求结果和效率,从A点到B点,最好能瞬间移动。但他们偏不,他们享受从A到B的沿途风景。等待胶卷冲印出来的惊喜,看着墨水在纸上慢慢晕开的踏实感,这些都是即时满足给不了的。他们不是在抵抗科技,而是在筛选科技。只留下那些真正能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吞噬生活本身的工具。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很少用电话的人怎么称呼

其实叫什么根本不重要。 “数字隐士” “信息极简主义者” “活体‘飞行模式’” ……这些标签,不过是我们这些深陷“信息茧房”的人,为了理解他们的行为而贴上去的。

真正重要的是,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像一面镜子。

照出了我们自己的焦虑、浮躁和身不由己。我们一边抱怨着被手机绑架,一边又病态地刷新着朋友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瓜”。我们一边渴望着深度思考,一边又任由自己的时间被各种APP切割成无数碎片。我们嘴上说着要“活在当下”,可我们的眼睛,却永远黏在那块小小的、发光的屏幕上,看着别人的“当下”。

而他们呢?他们就用最笨拙、最“不合时宜”的方式,活成了我们口中向往的模样。

他们可能错过了很多热点,跟不上最新的网络流行语,甚至在家庭群里显得格格不入。但他们也因此拥有了我们久违的东西:一段不被打扰的完整时间,一种沉浸在具体事务中的专注,和一种对真实世界细腻入微的感知力。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晚霞颜色的细微变化,饭菜在口中咀嚼的滋味……这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恰恰是他们生活的重心。

所以,别再轻易地叫他们“老古董”了。或许,他们才是真正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是这个过度互联时代的“精神先锋”。他们不是被动地落伍,而是主动地“降级”,在为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一场不动声色的“消费升级”。

而我们,只是还在用花里胡哨的数字玩具,假装自己过得很富足的穷人罢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