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那些个 有经验的大夫 ,我脑子里第一个画面,不是白大褂冰冷的手术室,也不是那些个让人云里雾里的检查报告,而是小时候,外婆带着我,穿过一条长长的巷子,去见那位被我们一家老小唤作“王 大夫 ”的。他总是在一张老旧的方桌后,戴着一副半月形的眼镜,慢悠悠地,却又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笃定,听着脉、看着舌苔。那时,他已是满头银发,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浅不一的纹路,那每一道褶子,似乎都在诉说着 经验 沉淀下来的智慧。我们家就只会叫他 王大夫 ,从没想过什么“医生”或者更正式的头衔,因为那个“ 大夫 ”字眼,仿佛天然就带着一种温润的、亲近的、世代相传的 信任 。
后来,长大了,见的医者多了,才慢慢琢磨出门道来。这 称呼 啊,真不是随便叫的,里头学问大着呢。尤其对于那些个在医学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甚至半辈子都奉献给了病患的 资深 医者,一个得体的 称呼 ,不仅是基本的礼貌,更是对他们 学识 、 医术 、 仁心 的一种无声 敬意 的表达。
你瞧,最常见的,肯定是 医生 。这词儿,官方、普适,无论新毕业的、还是老 专家 ,都能用。但总觉得,对于那些 经验 老到、眼神里都透着岁月沉淀的智者,单一个“ 医生 ”,是不是少了几分厚重?就好像,你见到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教授,只叫他“老师”,固然没错,但如果知道他学术上的造诣,再冠以“教授”之名,那种 崇敬 就立马不一样了。所以,我个人偏爱“ 大夫 ”这个词。它带着点古朴的烟火气,又好像把医者和病患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些,不再那么冷冰冰,而是多了一丝人情味。尤其在一些南方地区,或是民间语境里,一声“ 大夫 ”,总能让人感到 亲切 。它似乎也更强调了医者治病救人的 实践性 ,而非仅仅是 理论性 。

再往上走,就得说到那些 主任 和 教授 了。在医院里,这可就不是随便能叫的了。你总不能对着一个刚晋升主治 医生 的,就张口闭口叫“主任”吧?那得多尴尬!而那些真正能被患者和同行尊 称 为 主任 的,哪个不是在某个科室摸爬滚打多年,临床 经验 极其丰厚,手里出过无数疑难杂症,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年轻 医生 的 “定海神针” ?他们对于疾病的 洞察力 、对于病情的 把控力 ,简直可以用 “妙手回春” 来形容。我曾亲眼见过一位儿科 主任 ,面对一个哭闹不止、高烧不退的幼儿,仅仅是 望闻问切 了几分钟,眼神扫过孩子细微的表情变化,再用她那双带着薄茧的手轻轻一摸,就精准地判断出了病症,开出药方,次日孩子果然好转。那时,你心里涌起的除了感谢,还有一股由衷的 敬佩 ,觉得一声“ 主任 ”,完全配得上她那份 沉甸甸的专业和担当 。
至于“ 教授 ”,那更是医学金字塔尖上的 资深 人物了。这可不是只懂看病的 医生 ,他们往往兼具临床、科研、教学三重身份,不仅在医学院里传道授业解惑,培养着未来的医者,更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推动着医学的前沿发展。他们可能是某个疾病领域的 开创者 ,可能是某种治疗方法的 奠基人 。当你面对这样一位 医界泰斗 时,一声“ 教授 ”,就不仅仅是对他职称的确认,更是对他 学术成就 、 业界地位 和 社会贡献 的最高 敬意 。那份 敬意 里,包含着对知识的 景仰 ,对智慧的 膜拜 ,对人类健康事业的 奉献精神 的 崇高赞誉 。
还有一种 称呼 ,虽然不那么常见,但如果用得恰当,反而能体现出更深层次的 情谊 和 尊重 ,那就是“ 老师 ”。这往往发生在那些师生情谊深厚、或者有指导关系的 医者 之间,但有时,一些病人,尤其是长期就诊、和 大夫 建立了深厚 信任 关系的病人,也会选择用“ 老师 ”来 称呼 他们的 主治医师 。这其中,饱含着对医者 为人师表 的品格的 认可 ,对他们 循循善诱 、 耐心解答 的感激。一句“某某 老师 ”,带着一股子 温情 和 感恩 ,仿佛在说:“您不仅仅是治我病的 医生 ,更是教会我如何面对疾病、如何更好地生活的 引路人 。”我见过一位老病患,每次见到那位曾经救过他性命的 心内科专家 ,不叫主任,不叫医生,只恭恭敬敬地喊一声“李 老师 ”,眼神里流露出的,是经过时间洗礼的 真诚 和 依赖 。
甚至,有些非常熟悉、私交不错的 资深 大夫 ,私下里,我们或许会半开玩笑地 称呼 一声“ 老X ”,比如“老张”、“老王”。但这绝对是建立在 深厚私交 和 极度熟悉 的基础之上,且仅限于非正式场合。在诊室里,在公众场合,这绝对是 大忌 。因为那份 职业的尊严 和 医者的权威 ,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被随意逾越的。毕竟,他们在诊室里,肩上扛着的是病患的生命和健康,是容不得半点轻佻的。
所以你看,这 称呼 一个 有经验的大夫 ,里头门道真不少。它不像我们平日里叫个服务员、叫个店员那么简单。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沉淀着不同的 含义 和 情感 。一声“ 大夫 ”,可能代表着亲近和世代的 信任 ;一句“ 主任 ”,是对其 专业能力 和 领导地位 的 敬佩 ;一句“ 教授 ”,是对其 学术成就 和 业界贡献 的 景仰 ;而一句“ 老师 ”,则饱含着 感激 和 尊师重道 的 情谊 。这些不同的 称谓 ,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和医者之间不同维度的 沟通 之门。
在我看来,选择一个合适的 称呼 ,首先要 尊重 对方的 专业 和 资历 。当你面对一位 经验 极其丰富的 医者 ,千万别吝啬那一份 敬意 。其次,要 察言观色 ,如果对方的 名片 上写着“主任医师”、“教授”,那么直呼其职衔,是最稳妥、也最有 敬意 的方式。如果你是长期就诊的病人,或者通过某种途径得知对方除了医术高超,还深具 育人精神 ,那么一声“ 老师 ”或许能更好地表达你的 心意 。
其实,归根结底,无论我们用何种 称谓 ,最重要的,是那份发自内心的 尊重 与 感激 。 有经验的大夫 ,他们倾尽心力,用一生所学,在病痛面前为我们筑起一道道防线。他们不仅 医人 ,有时更 医心 。他们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也感受了无数的喜悦新生。他们的 智慧 ,不仅仅来自书本,更来自无数个不眠之夜的 思考 ,无数次手术台上的 实践 ,无数次与病魔 搏斗 的 经验 积累。
所以,当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一位 资深 的 医者 ,在张口 称呼 之前,不妨多想一秒。那简单的一两个字,承载的或许是沉甸甸的 历史 ,是 权威 的象征,是 学识 的结晶,更是我们对他们 仁心仁术 的 最深切的肯定 。那是对他们 数十年如一日 坚守岗位的 褒奖 ,是对他们 挽救生命 、 解除病痛 的 由衷谢意 。别让这份 敬意 ,仅仅停留在心中,把它说出来,用最恰当的 称呼 ,去 表达 ,去 传递 。那不仅仅是对医者的 尊重 ,更是对 医学事业 的 敬畏 ,也是我们作为病患,能给予他们 最直接、最温暖的回馈 。毕竟,医者和患者之间, 信任 和 尊重 ,永远是连接彼此最重要的桥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