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互联网上最不缺的,可能就是一声巨响后的那地鸡毛。前一天还被捧在云端的男神女神,后一天就可能因为一句话、一张图、一段被扒出来的黑历史,人设碎得比手机落地屏还彻底。于是问题来了: 自媒体踩雷的人怎么称呼 ?
这事儿吧,还真没个统一的官方认证说法。不像明星塌房有专有名词,咱们这个草根江湖,称呼来得更生猛、更直接,也更……五花八门。你得看他“雷”是怎么踩的,姿势如何,死相……哦不,是结局如何。
最常见,也最没技术含量的,叫 “翻车博主” 。

这个词简直是为自媒体时代量身定做的。你看,每个人都在流量的高速公路上狂飙,有的人开的是跑车,有的人是拖拉机,但只要你敢踩油门,就有翻车的风险。“翻车”,多形象啊。不是那种慢慢悠悠地滑坡,而是“哐”的一声,四轮朝天,零件散落一地,围观群众还能上来踩两脚,捡点碎片当谈资。
比如那个天天晒恩爱,把“爱妻”当标签的男博主,结果被曝出轨,聊天记录露骨到让人想自戳双目,这就是典型的 人设翻车 。还有那种标榜自己是学霸、精英,动不动就分享“普通家庭”如何逆袭的,结果被扒出来学历造假,爹妈是高管,那车翻得,连底盘都给你扬了。 “翻车博主” 这个称呼,带着点幸灾乐祸,又有点“你看,我早就知道”的了然,是吃瓜群众最爱用的入门级标签。
再往上一个段位,就不是被动翻车了,而是主动找死。这种人,我愿称之为 “作死先锋” 。
他们不是不小心踩雷,他们是扛着工兵铲,满世界找雷区,然后以一个极其风骚的姿势跳进去,还得喊一声:“家人们,看我炸个大的!”他们是 流量的奴隶 ,为了那点可怜的播放量和点赞,敢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疯狂试探。
你见过在地铁上摆桌子吃火锅的吗?见过为了拍视频,故意挑衅路人,激化矛盾的吗?还有那些吃播,把好好的食物糟蹋得不成样子,或者为了噱头去吃一些奇奇怪怪甚至有毒的东西。他们不是在创作内容,他们是在表演“我还能有多蠢”。对于 “作死先锋” ,网友的评论往往就俩字:活该。这声“雷”,是他们亲手点的,炸了,也算是求仁得仁。
然后,还有一种更复杂的,更具时代特色的,叫 “赛博丁真” 。
这个词一开始特指,但现在已经泛化了。它形容的不是那些犯了什么滔天大错的人,而是那些 德不配位 ,被流量的巨浪意外推上岸,结果自己根本没那个本事站稳脚跟,最终又被舆论的暗流拖下水的人。他们本身可能没做错什么,他们的“原罪”,就是“不配”。
一个普通人,可能因为一张照片、一个视频突然爆火,被资本和平台疯狂加持。可当聚光灯打过来,人们发现他除了那张脸、那个瞬间,内里空空如也,甚至言行举止槽点满满。于是,曾经的赞美瞬间变成最恶毒的诅咒。捧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惨。他们踩的 “雷” ,不是具体的某件事,而是大众心中那杆名为“凭什么”的秤。他们是算法时代的祭品,是流量泡沫最脆弱的那个点。
当然,这个生态里还有一类人,他们自己不踩雷,但他们是雷区旁边卖瓜的,甚至……是开拖车的。我们管他们叫 “网络렉카” 。
“렉카”是韩语“拖车”的音译,这个词简直是神来之pe。你想想那个画面:高速上出了车祸(博主翻车了),谁最先到?拖车啊!他们闻着血腥味就来了,把事故现场拍个遍,添油加醋地解说一番,然后把“事故车”拖走,赚得盆满钵满。 “网络렉카” 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生产新闻,他们只搬运和消费别人的灾难。
哪个博主翻车了,他们马上出视频,标题惊悚,封面夸张,内容全靠拼凑和猜测,一顿输出猛如虎,核心思想就是“这人完蛋了,快来看啊!”他们用别人的悲剧,熬自己的鸡汤,或者,更直接点,炖自己的 流量大餐 。他们是这个“踩雷”生态链里,最稳赚不赔的一环。
所以你看, 自媒体踩雷的人怎么称呼 ?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命名问题。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光怪陆离的流量世界。
从 “翻车博主” 的猝不及防,到 “作死先锋” 的主动献祭,再到 “赛博丁真” 的无辜与被动,背后都是同一个幽灵在游荡—— 流量 。流量是春药,也是毒药。它能让你一夜暴富,也能让你瞬间归零。而维系这一切的,是那个叫 “人设” 的脆弱玩意儿。它像个漂亮的瓷器,一旦出现裂痕,离摔个粉碎也就不远了。
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给他们一个固定的称呼。因为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斗兽场里,今天的看客,可能就是明天的角斗士。他们是 “翻车博主” ,是 “作死先锋” ,是算法的弃子,是我们每个人在窥探、在审判、在消费的……一个又一个的“他人”。
而那声“雷”,可能就埋在你我脚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