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那天我妹抱着她那肉嘟嘟的儿子过来,我家娃颠儿颠儿跑过去,俩小脑袋凑一块儿,我娃仰着脸,特认真地问我:“妈妈,我该叫他什么呀?”
一瞬间,我竟然卡壳了。
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那个标准答案,就是那种刻在咱们中国人DNA里的亲戚关系图谱给出的唯一正确解—— 表哥 或者 表弟 。因为是我妹妹的孩子嘛,跟我家娃是姨表亲,所以,一个“表”字,精准定位了俩娃在庞大家族树上的坐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是,话到嘴边,我又给咽下去了。
为什么?因为我心里头有点儿拧巴。我看着眼前这两个小家伙,一个是我亲生的,一个是我亲妹妹亲生的,血脉里流淌着相似的基因,他们之间的关系,难道就真的需要一个“表”字来特别“关照”一下吗?
说白了,就是不想让一个“表”字,把俩孩子天生的亲近感给隔开了一道无形的墙。
在我们这一代,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我小时候,堂哥堂姐表哥表妹,那就是最亲的玩伴,是暑假里一起疯跑、过年时一起放炮、闯了祸一起挨骂的“异姓兄弟姐妹”。我们那会儿,家里长辈多,规矩也重,正式场合喊一声 表哥 ,那是必须的。可私下里,疯玩起来,谁还管那个?直接就是“哥,快来!”“弟,看我的!”那种亲热劲儿,是刻在骨子里的。
现在轮到我孩子这一代了。他们更孤单。邻里之间不像我们小时候,一个大院儿的孩子满地跑。幼儿园、小学的同学,关系再好,也隔着一层。这时候,像小姨家的儿子这种至亲的同辈,简直就是上天派来的“钦定玩伴”,是血缘内定的最佳盟友。
我真心地希望,我家娃和他小姨的儿子,能处得跟亲兄弟一样。没有隔阂,没有距离。
所以我当时是怎么做的呢?
我蹲下来,看着俩娃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家娃说:“你看,他是小姨的宝宝,比你小,所以他是 弟弟 。以后你们要相亲相爱,你当哥哥的,要保护 弟弟 ,知道吗?”
我妹在一旁听着,一个劲儿点头,眼睛里亮亮的。我知道,她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从此,我家娃就有了一个他走哪儿都挂在嘴边的“ 弟弟 ”。他会骄傲地跟小区里的小伙伴介绍:“这是我 弟弟 !”会在吃零食的时候,笨拙地把最大的那块塞到 弟弟 手里。那种发自内心的维护和亲昵,让我觉得,我当初那个决定,真是再正确不过了。
当然,我这么做,并不是要全盘否定“ 表弟 ”这个称呼的意义。
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场景,看人,看年龄。
比如,等孩子再大一点,上了小学,开始对家庭关系、社会规则有更清晰的认知了。我一定会找个机会,跟他好好上一堂“家庭关系课”。我会拿出我们家的全家福,指着照片上的人,一个一个告诉他:
“这个是姥姥,姥姥生了妈妈和小姨。所以妈妈和小姨是亲姐妹。你是妈妈的孩子,他是小姨的孩子,所以你们俩是姨表兄弟。在外面,或者在很正式的家庭聚会上,别人问起来,你要说这是你的 表表弟 ,这样别人就知道你们的关系了,这是礼貌,也是对家族关系的尊重。”
你看,这就不矛盾了。
在家里,在只有我们自己人的小世界里,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就用最直接、最温暖的“哥哥”“弟弟”来称呼。 这是一种情感的确认,是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关系,铁着呢!
而在外面,在需要明确社会身份的场合,一个“表”字,则是一种清晰的界定和必要的礼仪。 它能帮助孩子理解家族的脉络,学会得体地与人交往。
这就像一个人,在家可以穿睡衣,可以不修边幅,那是自在和放松。但出门做客、参加活动,就得穿戴整齐,那是对别人的尊重。称呼,也是一种“衣着”。
我甚至觉得,这种灵活处理的方式,反而更能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多重维度。他会明白,“ 弟弟 ”是心里的爱称,是私下的亲密无间;而“ 表弟 ”是家族里的名分,是公开的身份认可。这两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他们之间完整而美好的关系。
再往深了想,一个称申呼的背后,其实是我们为人父母对孩子社交方式的一种引导。我们是希望他成为一个死守规矩、毫厘不差的“标准件”,还是一个懂得变通、内外有别、能敏锐感知情感温度的“有心人”?
我选后者。
我希望我的孩子,心里有爱,眼里有光,嘴上懂分寸。他知道什么时候该亲密无间地喊一声“ 弟弟 ”,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大大方方地介绍“这是我 表弟 ”。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我孩子怎么称呼小姨儿子 ?
我的答案是:看心情,看场合,看你们想让这份关系多有烟火气。
如果是在家里,两个小不点儿滚在地垫上抢一个玩具,那就让他直接喊“ 弟弟 ”吧!简单、直接、亲密无间。这份从小叫到大的情分,会比任何一个精确的称谓都来得坚实。
如果是在盛大的家族聚会上,七大姑八大姨都在,那就教他礼貌地叫一声“ 表弟 ”。让他知道,自己是这个大家庭里有序的一员,懂得尊重长幼和亲疏。
说到底,称呼是为人际关系服务的,是为情感服务的。别让一个冷冰冰的“表”字,无意中成了亲情的降温剂。让爱,用最直接的方式喊出来,这比什么都重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