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守规矩的老师怎么称呼?是“行走的标尺”还是“秩序的守护者”

提起 明守规矩的老师 ,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儿是啥?

我猜,八九不离十,是“老古板”、“教导主任”、“灭绝师太”这一挂的。对吧?这些称呼,带着点儿学生时代特有的、夹杂着畏惧和一丝不屑的戏谑。仿佛一说出口,就能看到一张不苟言笑的脸,一副厚厚的眼镜片,以及那永远笔挺、连个褶子都吝啬的衣角。

他们的脚步声在走廊里是有回音的,笃、笃、笃,每一下都像敲在自习课上偷偷看漫画的你的心尖上。他们的眼神,堪比X光,能轻易穿透你码得高高的书本,直击底下藏着的游戏机。在他们的课堂上,迟到一秒钟都像是犯了弥天大罪,作业本上的一个错别字都能被红圈标得触目惊心。

明守规矩的老师怎么称呼?是“行走的标尺”还是“秩序的守护者”

怕。真的怕。那是一种混杂着原始敬畏的恐惧。他们就是 规则的化身 ,是秩序的代言人。他们本身,就是一条清晰的、不容置喙的红线。你不能,也不敢,去试探那条线的弹性。

所以,我们背地里叫他们“活字典”、“移动的法典”,甚至更损一点的,叫“程序猿”,因为他们的一切行为似乎都严格按照某个预设的程序在运行,精准,但缺乏那么点人情味儿。

但,这只是我们十几岁时的视角,不是吗?那会儿,世界非黑即白,我们渴望的是自由,是挣脱束缚,是那些能和我们打成一片、称兄道弟的老师。而这位 明守规矩的老师 ,就像一堵墙,横亘在我们和“随心所欲”之间。我们试图绕开他,甚至想推倒他。

可有意思的是,很多年以后,当我们同学聚会,聊起学生时代,被提起次数最多的,被记忆最深刻的,往往就是这堵“墙”。那些曾经让我们咬牙切齿的“规矩”,在回忆的滤镜下,竟然泛出了一点点暖光。

那个因为你校服拉链没拉到顶,罚你站了五分钟的老师,是不是也曾在你发高烧时,默默地在你的桌角放了一杯温水?那个把你的作文批得满篇红,让你重写了三遍的老师,是不是在你后来写求职信、写报告时,让你觉得当年的“折磨”无比值得?

他们用一种近乎 刻板 的方式,在我们心里悄悄地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叫做“ 边界感 ”。他们让我们第一次具体地感知到,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行的。这种训练,在当时看来是压抑,是束缚,但放到整个人生长度里去看,它其实是一种保护。

他们是 行走的尺子 。这把尺子,不仅丈量着卷面上的对错,更在无形中校准着我们为人处世的坐标。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中间没有那么多模糊地带。在一个人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阶段,这种清晰的、毫不含糊的“对错观”,就像是给一艘即将远航的小船装上了压舱石,虽然笨重,却能抵御风浪。

所以,当我们长大,当我们自己也开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规则——无论是职场的KPI,还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我们或许会突然理解了他们的“不近人情”。那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更为深沉的责任感。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与这个充满规则的世界和平共处,甚至是如何利用规则来保护自己。

那这到底算什么呢?是爱吗?我想是的,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比较“硬核”的爱。它不像春风拂面,更像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你路过的时候可能会被硌到脚,但你也可以把它捡起来,当做垫脚石,让你站得更高。

所以,现在再问我, 明守规-矩-的-老-师-怎-么-称-呼- ?我会说,可以叫他们“ 秩序的守护者 ”。在一个充满变量和诱惑的世界里,他们坚守着那个看似枯燥的“常量”,守护着一方小小的、公平的净土。在他们的世界里,家境、背景、小聪明,统统失效,唯一通行的货币,就是你的努力和对规则的遵守。这种 铁面无私 ,对于那些除了努力一无所有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宝贵的 公平

或者,也可以叫他们“ 人生的压舱石 ”。在我们最轻狂、最容易飘的年纪,是他们的存在,用那些看似繁琐的规矩,稳住了我们的重心,让我们不至于在青春的狂风中偏离航向太远。

当然,这些称呼都太书面了。在心里,我更愿意留一个特殊的位置给他们。那个位置上的称呼,或许就是他们自己的名字。当我们能够直呼其名,并报以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时,那意味着我们真正地长大了,真正地读懂了那份隐藏在严苛背后的、沉默如山的温柔。

我们不再需要用绰号去消解内心的恐惧,而是可以用一种平等的、感恩的姿态,去回望那位曾经让我们“闻风丧胆”的老师。

他,就是那个教会我们第一笔要写得方方正正的人。而人生这篇大文章,往往就是从学会写好那个“正”字开始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