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说真的,我最近脑子里转悠得可勤了,简直像个不停歇的陀螺。不为别的,我新收的这个小徒弟,挺机灵,手脚也勤快,就是眼瞅着,他跟我家那两位老人家打照面儿的时候,总有点儿欲言又止、磕磕绊绊的,像喉咙里卡了根鱼刺。你说,这 徒弟怎么称呼我的父母呢 ?听起来小事儿一桩,可在我心里,却是个实打实的,关于 师徒关系 、关于 规矩 、更关于 亲情 的大问题。
我这行当,说白了,带着点儿旧时匠人的味道。我打小就跟着师父学手艺,那会儿,师父家里的氛围,可真是亦师亦父。我记得清清楚楚,第一次去师父家里,他老人家指着我,对师娘说:“这是新来的小徒弟。”然后又扭头对我道:“这是你师娘,以后你就喊她师娘,她就跟你妈一样。”接着,又指向灶台边忙活的师父的父母,慈眉善目,皱纹里都是笑意,“这是你师公师婆。”我呢,嘴巴甜,当时就“师公师婆”地喊上了,喊得响亮,喊得自然。那是一种被接纳的感觉,一种从此有了依靠,有了“家”的踏实。那种 称呼 里,包含了多少长辈的爱护,又有多少晚辈的 尊重 和依赖啊。
可现在,时代变了,变了太多。我看着我的小徒弟,他是个九零后,或者说是零零后吧,身上带着一股子新潮劲儿。他跟我学手,更多的是一份职业追求,一份对特定技能的向往。不像我们那会儿,除了学手艺,还得学做人,学处世,几乎是把一整个青春都投进师门。所以,当我琢磨着让他怎么 称呼 我父母的时候,我心里就开始打鼓了。直接让他喊“师公师婆”?会不会显得太老派,太“传统艺能”了点?他能理解这背后的深意吗?还是他会觉得,这是我强加给他的一套旧规矩?

你看,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地找个词儿就能了的。它牵扯到好几个层面。
首先是 师徒关系 的定位。我希望我的徒弟不仅仅是我的雇员,更不是个单纯的“工具人”。我希望他能在这个行当里,找到归属感,感受到家的温暖。毕竟,我们日日相处,很多时候比跟自己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还长。如果他能把我父母当做长辈一样看待,那无疑是给这份关系,镀上了一层金,让它显得更厚重,更有温度。这是一种无形的 传承 ,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人情味儿。
然后是 父母 的感受。我的老父亲老母亲,他们一辈子也都是勤勤恳恳、待人和善的人。他们看着我收徒弟,心里是高兴的。他们当然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事业有成,桃李满天下。但同时,他们也是很在意礼数的。如果一个在我家进进出出的年轻人,对他们只是点头微笑,连句亲切的 称呼 都没有,他们嘴上不说,心里难免会有些嘀落。他们可能不会怪徒弟,反而会担心是不是我这个当师父的没教好,没把 规矩 立起来。人老了,对这些虚头巴脑的,有时候反而更敏感。他们要的不是什么阿谀奉承,而是一种被认可、被 尊重 的感觉。那种“你不是外人”的信号,很重要。
再者,就是徒弟自己的感受和接受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比过去强多了。以前,师徒如父子,一家人。现在,很多人会觉得,我是来学艺的,你是我的老师,我们是教学关系,或者说是合作关系。你父母是你的父母,跟我没直接关系。这种想法,不能说不对,只是少了一点儿人情味儿。所以,如果我直接要求他怎么 称呼 ,会不会让他觉得有压力,觉得不舒服?会不会破坏了我们本来融洽的 师徒关系 ?这可不是我乐意见到的。
我翻来覆去地想,也旁敲侧击地问过一些同行。有人说,简单点,让徒弟喊你父母“叔叔阿姨”不就行了?这多普遍,多保险!听着不生疏,也不至于越界。可我总觉得,“叔叔阿姨”这个 称呼 ,它虽然礼貌,却好像少了那么一点儿专属的、独特的味道。它适用于所有和父母同辈的人,像普通邻居,像我工作上的同事。可我的徒弟,他不一样啊,他是要继承我衣钵的人,是未来要扛起这面大旗的人,他和我,和我的家庭,理应有更深一层的联结。
也有人建议,要是徒弟年纪小,我父母年纪大,直接喊“爷爷奶奶”多亲热!这倒是个好主意,但得看具体情况。如果我的徒弟是个二十出头的棒小伙,而我父母才六七十岁,喊“爷爷奶奶”是不是又有点儿拉远了辈分,显得徒弟把自己往小里叫了呢?而且,如果我家有孩子,他们喊爷爷奶奶,徒弟也喊爷爷奶奶,会不会混淆了呢?虽然知道是不同语境,但总觉得有点儿怪。
我甚至琢磨过,要不要干脆就维持现状,等他自己悟?可他就是个愣头青啊,或者说,是他真的没接触过这种“拜师学艺”的文化。他从小在城市长大,父母都是白领,大概率没经历过这种师门体系。你指望他自己去琢磨透这其中的道道,是不是有点儿强人所难了?与其让他在每次见面时都尴尬,不如我把这个“理儿”给他捋顺了。
所以,我决定还是要找个机会,跟他好好聊聊。不是居高临下地立 规矩 ,而是像聊家常一样,把这层关系的意义说透。我会告诉他,在咱们这行里, 师徒关系 ,它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指导和被指导,它更像是亲人。我们朝夕相处,我是你的师父,更是你的半个长辈。我的父母,他们看着我一路走过来,也看着你跟着我学艺,他们是把你也当成自己家里人看的。所以,你对他们的 称呼 ,不仅仅是礼貌,更是对这份 亲情 的认可,对我们这个小“师门”的归属。
我会跟他解释,为什么以前的 徒弟 会喊“师公师婆”。这不仅仅是一个词,它代表着对整个师门体系的 尊重 ,代表着你不仅拜我为师,更拜入了我们这个“家”。这种 称呼 ,它承载着历史,承载着 传承 ,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情义。它不是强制的,而是,如果你认同这份情义,自然而然就会想用一个更贴切的词来表达。
我可能会这样说:“小王啊,你看你平时跟我,那都是直来直去,没什么拘束。但你每次见我爸妈,是不是总觉得有点儿词穷?”我会看到他憨厚地挠挠头,估计是默认了。然后我接着说:“我跟你讲啊,我爸妈他们,虽然不要求你怎么样,但他们心里其实是把你也当半个孙子看的。他们看你,就像看我年轻的时候,身上有股闯劲儿。你看啊,咱们这 师徒关系 ,它跟普通的上下级可不一样。它是有温度的,有情义的。”
接着,我会给他几个选项,或者说是启发。比如,我会告诉他,喊“叔叔阿姨”没问题,很礼貌,很通用。但如果他愿意,想更近一层,更像家里人,那喊一声“师公师婆”,在我心里,是更高兴的。这代表他真的把我,把我们这个师门,当作了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也会强调,这完全是自愿的,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他觉得喊不出口,或者觉得别扭,那也没关系,只要有那份 尊重 在,有那份亲近的心意在,比什么都强。最怕的就是,心里有隔阂,嘴上又敷衍。
我希望他能明白, 称呼 这回事,它不仅仅是个符号,更是情感的载体。它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能无形中划定界限。一个恰当而亲切的 称呼 ,能让人觉得暖心,能让人卸下防备,能让这份 师徒关系 更加稳固和充满人情味。
也许,最终他会选择喊“叔叔阿姨”,也许他会鼓起勇气喊一声“师公师婆”。无论哪一种,只要是他经过思考,发自真心的选择,我都欣然接受。因为我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那几个字本身,而是他对我父母的那份 尊重 ,对我这个师父的那份认同,以及对我们这个行当 传承 的那份心意。他明白了这些,比什么都强。我只是想告诉他,作为师父,我希望他能在这个师门里,找到一份家的归属感,而这份归属感,往往就从那些细微的、充满人情味的 称呼 开始。这,才是我真正想解决的,关于 徒弟怎么称呼我的父母呢 这个问题的深层意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