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真有点意思。你走在夏日的街头,太阳晒得人心里发燥,突然远远地瞥见一抹鲜亮的黄色,那不是别的,正是堆得小山似的羊角蜜瓜。它们安安静静地躺在三轮车上,或者摆在折叠桌上,瓜皮上还带着泥土的芬芳,像极了刚从地里摘出来,带着露珠儿的那股新鲜劲儿。这时,你馋了,脚下的步子不由自主地就往那边挪。可走到跟前儿,你张了张嘴,该怎么开口呢?这 卖羊角蜜的商家 ,到底该 怎么称呼 才显得妥帖又不失亲热呢?
在我看来,这可不是个小问题,里头藏着咱们中国人特有的人情世故和那种不言而喻的默契。称呼,它不仅仅是个代号,更是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着买卖双方,也映射出我们看待对方的态度和关系。
最普遍也最保险的,当然是那一声响亮的“ 老板 !”或者“ 老板娘 !”。这称呼,简直就是万金油,不管对方是西装革履的大企业老板,还是在街边风吹日晒的小摊贩,一声“老板”,总能让他们眉开眼笑,觉得受了尊重。我记得有一次,在路边看到个阿姨,头发花白,但精神头儿十足,正麻利地切着羊角蜜。她那摊子不大,就一辆小推车,旁边堆着几箱瓜。我走过去,刚犹豫了一秒钟,嘴里就自然而然地蹦出“阿姨,这瓜甜不甜啊?”然后赶紧补了一句,“ 老板娘 ,给我挑个熟透的!” 她听了,乐呵呵地应道:“小伙子,我这瓜就没有不甜的!你等着,我给你挑个顶顶好的!”那语气,像是在夸自家的孩子一样骄傲。你看,这“老板娘”一出口,距离感瞬间就拉近了,就像是多年的老街坊。

但话说回来,这“老板”和“老板娘”虽然通用,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少了点烟火气,少了点温度,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真正把汗水和心血都融进瓜里的 瓜农 时。
我老家那边,每年夏秋,总会有开着小货车或者拖拉机的 瓜农 ,直接把羊角蜜从地头拉到城里来卖。他们皮肤黝黑,手上都是常年劳作留下的老茧,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这时候,你再叫人家“老板”,就觉得有点生分了。更贴切的,也许是“ 大爷 ”或者“ 阿叔 ”、“ 阿姨 ”甚至“ 大姐 ”。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个老旧的居民区门口。有个皮肤黝黑,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 大爷 ,蹲在地上,面前铺着一张塑料布,上面码得整整齐齐的羊角蜜,个个都水灵灵的。他也没吆喝,就那么静静地坐着,偶尔用手拍拍瓜,听那回音。我走过去,看他那副淳朴的样子,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我没多想,直接就喊了声:“ 大爷 ,您这瓜怎么卖的呀?” 这一声“大爷”,他听了明显很高兴,脸上皱纹都舒展开了,抬头跟我说:“小伙子,不贵不贵,自家种的,都是甜的,十五块钱一个!” 接着,他给我讲起他家的地,讲起今年雨水好,瓜长得尤其甜。我买了一个,他非要帮我削皮,还嘱咐我回家冰镇一下更好吃。那一刻,我觉得买到的不只是一个羊角蜜,更是一份来自土地的淳朴和善意。这“大爷”的 称呼 ,一下子就把彼此的辈分、人情都交代得明明白白了。
当然,如果 卖羊角蜜的商家 是个小伙子或者小姑娘,那“ 小哥 ”、“ 小妹 ”就是最自然不过的选择了。有一次,我在一个创意市集上,看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戴着一副文艺范儿的眼镜,摊位布置得也很清新,卖的羊角蜜据说还是什么“生态农场直供”。我走过去,他正低头玩手机,我轻轻咳了一声,喊了句:“ 小哥 ,这瓜怎么卖呀?” 他抬起头,冲我腼腆一笑,那瞬间,我觉得这个称呼拉近的不仅仅是距离,还有年龄上的共鸣。我们可能都是同龄人,或者至少是代际相近,所以交流起来也更随意、更没有心理负担。
除了这些,还有些地域性或者特殊情境下的 称呼 也很有意思。比如在一些老市场里,如果一个 卖羊角蜜的摊主 长期在一个地方摆摊,你可能还会听到一些老主顾叫他“ 老王 ”或者“ 李师傅 ”。这“师傅”的 称呼 ,虽然常用于手艺人,但偶尔也用于那些在某个行业里深耕多年,经验老到,让人信服的 商贩 。比如我常去的一个水果店,那里的 店主 选瓜眼光特别准,每次推荐的瓜都甜得掉牙,渐渐地,我们这些老顾客就习惯叫他“ 张师傅 ”了,这其中隐含着对他的专业认可。
再比如说,有时候你看到一个 流动的小贩 ,推着车,边走边吆喝,他的声音穿透街巷,那一句句“甜瓜嘞,不甜不要钱!”本身就是一种 称呼 的替代。你循声而去,可能顾不上多想该怎么叫,直接指着瓜说:“这个怎么卖?”。这时候,他就是那个“ 卖羊角蜜的 ”人,我们用行为完成了 称呼 的指向。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并不知道对方具体做什么营生,只是看到了他的产品。比如,当你在某个不知名的小路上,突然发现有辆破旧的三轮车,上面堆满了诱人的羊角蜜。你可能会对同伴说:“你看, 那边那个卖羊角蜜的 ,看着不错,过去看看?” 在这里,“ 卖羊角蜜的那个 ”就成了最直接、最不带感情色彩,却也最精准的 称呼 了。它避开了所有的称谓陷阱,直指其核心身份。
当然,也有一些更亲切,带着些许幽默感的 称呼 。比如我有个朋友,每次买羊角蜜,如果遇到特别热情或者会聊天的 摊主 ,他会直接喊人家“ 甜瓜大王 ”或者“ 蜜瓜高手 ”,把对方逗得哈哈大笑,这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拉近距离的好办法。这种 称呼 带着明显的个人色彩和互动性,充满了生活的小情趣。
细细琢磨,会发现这简简单单的 称呼 ,背后蕴含着我们对陌生人的观察、判断和互动模式。它可能是基于对方的年龄、性别、外貌,也可能是基于对方的摊位大小、经营模式,甚至是对方给你的第一印象。
我们选择一个 称呼 ,往往是希望传达出某种信息:是尊重、是亲近、是客气、是随意,还是仅仅为了有效沟通。而 卖羊角蜜的商家 们,他们也心知肚明,不同的 称呼 意味着什么。一声“大爷”,可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尊敬和亲近;一声“老板”,则确认了他们的商业身份,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他们劳动的认可。
我个人最喜欢那种带着点烟火气的 称呼 ,比如“阿姨”或者“大爷”。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听起来更亲切,更像是在跟自家亲戚说话,更是因为它们背后往往连着一份更真诚、更少功利色彩的交流。在这些街头巷尾的羊角蜜摊位前,我们不仅仅是在完成一场简单的买卖,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人情、关于生活、关于味道的对话。那些汗流浃背的 商家 ,用他们的辛苦和热情,把阳光和甜味带到我们身边。
所以啊,下一次当你再遇到 卖羊角蜜的商家 时,不妨多留意一下你脱口而出的那个 称呼 。它可能只是一个习惯,也可能是一份潜意识里的表达。而无论你选择叫他们“老板”、“大爷”,还是“小哥”,那声 称呼 都会像羊角蜜一样,甜丝丝地落在对方心头,让这个夏天,多一份暖意,多一份人情味。因为,这些 卖羊角蜜的商家 ,他们不仅仅是卖瓜的,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那些带来甜蜜和满足的,最平凡也最动人的城市风景线。他们用双手和汗水,链接着土地与餐桌,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能品尝到大自然的馈赠,以及那份由人与人之间善意互动带来的,无法言喻的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