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像一颗顽固的石子,总在夜深人静时,或者,当我又一次穿过空荡荡的街角,撞见那些身着防护服、行色匆匆的身影时,冷不丁地从我心底冒出来,然后盘旋,回荡。 抗疫的人们 ,那些真正冲锋陷阵、逆流而上、将生死置之度外,或者,至少是每天将自己暴露在风险之中的 英雄 们,当他们眼神扫过我,这个戴着口罩、小心翼翼地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穿梭的 普通人 时,心底究竟会给我一个怎样的 称呼 呢?
起初, 疫情 如同一声惊雷,猝不及防地炸响。那时的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街市空了,车流停了,唯有新闻里跳动的数字,冰冷而狰狞。我呢?我就是那个,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变,从按部就班的生活轨道上,猛地甩出去,然后,被困在方寸之地,茫然四顾的“ 一个 ”。不是医生,没有护士那般精湛的医术;不是警察,没有维持秩序的权力与胆识;不是社区工作者,没有挨家挨户敲门、登记、派送物资的辛劳与耐心。我就是一个,一个普普通通, 被要求待在家里,不添乱,就是最大贡献 的, 公民 。
于是,我的 角色 ,一下子变得模糊又清晰。模糊的是,那些曾经让我引以为傲的“价值标签”——我的职业、我的爱好、我的社交圈,在病毒面前,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甚至有些滑稽。清晰的是,我的唯一任务,就是 “活着” ,并且, “好好地活着” ,不给 社会 添堵,不让 医护人员 增加负担。这听起来多么简单,但又多么沉重。简单的,是因为它只需要我管好自己;沉重的,是因为它剥夺了我许多原本习以为常的自由,也剥夺了我“被看见”的可能。

我记得最初那段日子,每日睁眼,最先做的就是刷手机,看确诊人数,看哪里又封锁了。内心的 焦虑 像藤蔓一样疯狂生长,缠绕着我,让我喘不过气。冰箱里塞满了蔬菜,米面油堆得像小山,却仍旧觉得不够。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 不确定性 ,让每一个寻常的清晨,都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滤镜。那时候,我能想象 前线 的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模糊了视线,身体和意志都在极限边缘挣扎。他们是战士,是 英雄 ,是 “逆行者” 。而我呢?我只是 “原地待命者” ,是 “居家隔离者” 。这两种 称呼 之间,隔着千山万水,隔着生与死的距离,也隔着一种巨大的 心理落差 。
我开始反思,我究竟算什么?我的 贡献 在哪里?是那每一次戴着口罩,乖乖排队,伸长脖子张开嘴做的核酸?是那每一滴小心翼翼喷洒在快递外包装上的酒精?是那每一笔为了支持小店生意而在线上支付的订单?还是,仅仅是那份, “我没出去乱跑,我没生病,我没给你们添麻烦” 的, “听话” ?这听话,在日常语境里,有时带着一丝贬义,仿佛缺乏独立思考。但在那段特殊的时期,它却成为了美德,成为了一种 社会责任 。
我 ,就是那个默默听从指令,却又常常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的 我 。当新闻里铺天盖地都是 英雄事迹 ,是感人肺腑的 奉献精神 ,我一边由衷地敬佩着,一边又会悄悄地问自己:他们会记得我吗?会知道,在那个被他们拼死守护的“正常生活”的背后,有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 努力维系着这份正常 吗?
我想象着,一位刚从隔离病房出来,满脸疲惫的护士,她解开口罩,脸上勒痕清晰可见。她揉了揉酸痛的脖颈,眼神空洞地望向窗外。如果此刻,我恰好走过,她会把我叫做什么? “路人甲” ? “市民乙” ?又或者,她根本不会给我任何具体的 称呼 ,因为在她眼里,我,或者说我们这些 “非抗疫核心成员” ,都只是构成这个 社会 ,等待被 保护 的, 一个模糊的群体 。这念头,有点让人沮丧,却也带着几分真实。
但转念一想, 这种模糊,或许才是最深层的联结 。在疫情面前,我们都是人类这个宏大 生命共同体 中的一份子。那些 抗疫的人们 ,他们付出,牺牲,是为了让 我们 这些 普通人 能继续拥有生存的空间,能重拾生活的色彩。而 我们 这些 普通人 ,听从、配合、忍耐,也是在为他们的 付出 减轻负担,为他们的 牺牲 争取意义。
所以,也许,他们心中并不需要一个特定的 称呼 来指代我。也许,我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 “那一份安宁” ,是他们努力想 “守护的家园” 中的 “一个成员” ,是他们疲惫之余,期盼 “早日回归的日常” 中的 “一个缩影” 。
这其中,最让我感触的,是那些小小的, 人与人之间不经意的连接 。比如,小区团购群里,邻居们互相帮助,谁家缺菜了,一声吼,立刻有人响应。志愿者们深夜还在分发物资,我们隔着窗户,给他们亮起一盏灯,送上一句“谢谢,辛苦了”。这些,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 壮举 ,却是 疫情 阴影下, 人性光辉 的点点滴滴。那时候,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立的 个体 ,而是一条 社会 经脉中,虽微不足道,却也 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 。我的每一次配合,每一次忍耐,每一次对规则的遵守,都是在为这条经脉输送着,一份叫做 “集体意志” 的血液。
我 , 抗疫的人们 ,还有 所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 ,我们都被这场 危机 以各种方式雕刻、锤炼过。它让我们重新审视 生命 的脆弱与坚韧,重新认识 自由 的珍贵与沉重,也重新理解了 “共同体” 的意义。那些 在风雨中逆行的人 ,是 榜样 ;那些 在家中坚守的人 ,是 基石 。没有基石的稳固,榜样再高大也难以为继。
如果非要一个 称呼 ,或许,我更希望是—— “同路人” 。是的,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虽然分工不同,虽然所处的位置不同,但我们的方向,是共同的: 走向光明 , 走向健康 , 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他们是冲在最前面的 开路者 ,我是 紧随其后、默默支持的同行者 。我们的脚步,汇聚成一条洪流,虽然缓慢,但坚定,势不可挡。
所以,当那句“ 抗疫的人们怎么称呼我 ”再次浮现时,我的心境已然不同。不再是单纯的渴求被看见,被铭记。更多的是一种 释然 与 自洽 。我就是我, 一个在疫情中,尽力扮演好自己的 “普通人” 角色的 “我” 。我的 称呼 ,也许就是 “亿万个你我” 中的 “一个” ,或者,更简单一些: “活着,并依然相信希望的人” 。这对我而言,已是莫大的荣耀与 价值 。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 胜利 ,而 希望**,则是我们共同的旗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