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两广地界,尤其是在那些老城区、菜市场或者某个熟人堆里,哪怕只是匆匆一瞥,都会被这里叫人的方式给“镇住”——不是那种大声喧哗的镇住,而是一种 绵密、复杂,甚至带着点江湖气 的称谓体系。它不是教科书上写的那些死板条文,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带着温度和 微妙的情绪 。外地朋友常问我,哎,你们两广人到底是怎么称呼“他”的?怎么感觉每个人都有无数个名字?这个问题啊,可真把我问到心坎里去了,它不是一句两句能讲清的,它是一个庞大的 文化图谱 ,里面藏着人情世故,藏着地域密码,更藏着我们两广人骨子里那份 既内敛又热烈 的性情。
先说最常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字:“ 阿 ”。这“阿”字,简直是两广称谓体系里的万金油,万能钥匙。随便抓个路人,小孩子叫你“阿姨”、“阿叔”,熟络点的,直接叫“阿哥”、“阿姐”。再亲密点,甭管你姓张王李赵,前面加个“阿”字,直接就拉近了距离。比如,一个姓陈的男人,你既可以叫他“陈生”(商务场合),也可以叫“陈叔”(年龄稍大),但最常见、也最能体现熟稔的,往往是那声“ 阿陈 ”。你别小看这一个“阿”字,它能瞬间把生疏感化为乌有,仿佛你们是隔壁邻居,或是从小玩到大的伙计。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去菜市场买菜,卖猪肉的王叔,我妈从来不叫他王叔,就是“ 阿王 ,今日排骨靓唔靓啊?”卖鱼的李婶,也是“ 阿李 ,条鱼新鲜啵!”那种感觉,不光是买卖关系,更像是一种 老街坊的默契 ,是日复一日生活浸润出来的亲近。
但“阿”字也分语境,分对象。你不能逮谁都“阿”一下,那会显得没大没小。比如,在公司里,你对上司,肯定不能叫“阿总”、“阿经理”,那是不懂规矩。可如果这个上司私下里跟你关系极好,私下聚餐时,他比你年长,你叫一声“ 阿哥 ”,可能就传递出一种“我们是兄弟,不是上下级”的信号。这种 潜台词的丰富性 ,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而对于小辈,尤其是自家孩子或者亲戚小孩,直接叫“ 阿仔 ”、“ 阿女 ”,那份爱怜与亲昵,是任何其他称谓都无法替代的。外婆以前喊我,从来都是“阿B”(B仔),那声音里,带着潮湿的海风,带着稻田的芬芳,一听到,整个心都暖洋洋的。

除了“阿”,两广地区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对陌生人的称呼 。如果你在街上需要问路,或者寻求帮助,你不会直接叫“喂”或者“那个人”,那样显得非常不礼貌。面对年轻的男性,一声“ 靓仔 ”往往是最佳的选择。这可不是在恭维你长得有多帅,它更像是一种客气而友好的开场白,表示“先生,你好”。对于年轻的女性,自然就是“ 靓女 ”了。这个“靓”字,简直就是两广人对外展现善意和亲和力的一个标志。它不带侵略性,却足够温暖。我刚来广州那会儿,第一次被叫“靓仔”,还愣了一下,心想我哪有那么帅,后来才知道,这是 两广人特有的社交密码 。你别以为这只是随口一说,这背后蕴含着一种 以和为贵 , 礼貌先行 的社会心态。哪怕你真是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一句“靓仔”、“靓女”,也能让你心里舒服几分,办事也顺利几分。这是一种 微妙的润滑剂 ,让社会交往变得更加顺畅。
再往深了说,地域差异在这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广府地区,尤其是广州、佛山、东莞这些地方, 宗族观念 虽不如潮汕或客家地区那么强,但对亲戚的称谓却极为严谨。姑丈、舅父、姨妈、表哥、堂弟……每一个都有它特定的叫法,而且这些称谓,往往不是简单的“大叔”、“小婶”能替代的。你不能混淆,否则会被认为不懂规矩。比如,舅父就是你妈的兄弟,姨妈是你妈的姐妹,姑妈是你爸的姐妹,姑丈就是姑妈的丈夫。每一个称谓都清晰地界定着你和对方的 血缘关系以及辈分 。这种 严谨性 ,是其他很多地方所不具备的。而在潮汕地区,那更是复杂到令人咋舌。什么“阿叔”、“阿婶”后面,往往还跟着一个 排位 ,比如“大伯”、“二伯”、“三婶”,甚至“四叔公”、“五婶婆”,家族里的辈分和排位,那可是 天大的事 ,谁都不能乱来。你敢叫错,那可真是要被长辈“ 教训 ”的。我有个潮汕朋友,回老家过年,光是记住各种亲戚的称谓,就得提前做功课,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得罪”了哪个长辈。这不只是一个名字,这是一种 家族伦理的延续 ,是一种 地域文化的缩影 。
而到了广西,特别是桂北地区,虽然也受广府文化影响,但在一些细微之处又有所不同。比如,在南宁,可能“阿哥”、“阿姐”也普遍,但有时候,特别是在一些小地方,会更偏向于用普通话的“叔叔”、“阿姨”来称呼,但语调里又透着一股 广西方言特有的软糯 。你很难用文字完全捕捉到那种感觉,它更像是一种 耳朵的记忆 。而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你甚至会听到带着民族特色的称谓,比如壮族人的“阿姆”、“阿爹”,那又是另一番风味了。这种 多元文化交织 下的称谓体系,就像一碗 什锦面 ,每一根面条都带着自己的味道,但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些 略带贬义或戏谑的称谓 ,这同样是“两广人怎么称呼他”这个问题的精彩注脚。比如,“ 友仔 ”或者“ 友女 ”,这通常用于关系非常好的同龄朋友之间,带着一种 哥们义气 或者 姐妹淘的亲昵 ,但如果用在不熟的人身上,就会显得轻佻。又比如,“ 死佬 ”或“ 死婆 ”,这可不是真的要咒你死,更多时候是情侣或夫妻之间 打情骂俏 的一种方式,或者关系极铁的朋友之间 开玩笑 。我见过一对老夫妻,老太太嗔怪老伴,“你个死佬,又唔记得带钥匙!”那语气里,哪里有半分怨恨,分明是 满满的爱意 和习惯。这种 反差萌 的称谓,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还有,在一些特殊行业或者特定圈子里,称谓也有其独特的“江湖规矩”。比如在建筑工地,工友之间会直呼“ 师傅 ”,或者“ 某师傅 ”,这是对技艺和经验的尊重。在茶楼里,服务员会喊“ 靓女 ”、“ 靓仔 ”来招呼客人,而客人有时也会以“ 伙计 ”或“ 阿姐 ”回称,这是一种 约定俗成的默契 ,维系着 市井的温度 。
所以你看,“两广人怎么称呼他”这个问题,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它像一幅 活的清明上河图 ,描绘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辈分,感情,甚至社会地位。它不是一套死板的规则,而是 一套充满弹性和智慧的社交哲学 。我们两广人,骨子里可能都带着点 务实 和 讲究人情 的基因,所以才会在称谓上如此 精雕细琢,又随性而为 。从“阿”字的包容到“靓仔”的亲和,从家族排位的严谨到“死佬”的俏皮,每一个称谓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份情感,一片地域的 独特风情 。下次你再来两广,不妨细心留意一下,听听这里的人是怎么称呼“他”的,你会发现,那不只是几个简单的音节,那是一扇窗,通往这片土地 深厚而迷人的人文世界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