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真问到点子上了。一个简简单单的称呼,背后门道可深了去了,尤其是在“上市公司”这四个金字招牌底下,那更是千回百转,藏着人情冷暖,甚至是刀光剑影。
咱们先说最安全、最政治正确的那个词儿: 前同事 。
没错,就是它。听起来四平八稳,滴水不漏。在正式邮件里,在工作交接的文档里,在跟新来的实习生介绍情况时,用这个词,绝对不会出错。它就像职场里的一套标准西装,不出彩,但永远得体。你说“我们的一位前同事,张三”,听着就那么回事,客观、中立,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敏感的场合,比如讨论某个失败的项目,或者谈及某个因“组织架构优化”而离开的人,一句轻飘飘的“前同事”,就把所有可能的情绪、八卦、猜测都给隔绝在外了。这是成年人世界里心照不宣的默契,一道温柔的屏障。

但,你真的会一直这么叫吗?私底下呢?
那可就完全是另一片江湖了。
如果关系好,当年在一个战壕里通宵画PPT、骂老板、分享外卖的“革命战友”,那称呼可就野了去了。直接喊名字,喊外号,甚至是带点“京骂”的昵称,都透着一股亲切。电话打过去,“嘿,孙贼,最近在哪发财呢?” 这绝对比“喂,请问是前同事李四吗?”要暖心一万倍。这种称呼,是一种身份认同,是“咱们自己人”的标签,哪怕大家早已各奔东西,散落在不同的公司,但那段一起扛过枪的岁月,是刻在骨子里的。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流行的一个词: 校友 。
你没听错。很多大型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头部互联网大厂或者行业龙头,都有自己的“校友会”。比如“前鹅厂员工”、“前阿里人”。这个称呼,level一下子就上去了。它不再是简单的“同事”关系,而是一种带着光环的身份标签。说自己是“某某公司校友”,潜台词是我曾经是这家牛逼公司的一员,我经历过它的文化熏陶,我的人脉和能力,都打上了这家公司的烙印。这是一种社交货币,在行业论坛里,在投资人的酒局上,一句“我也是从XX出来的”,瞬间就能拉近距离。这不仅仅是个称呼,它是一张名片,一个圈子,一种无形的资产。上市公司,体量大,平台广,它赋予了离职员工一种超越雇佣关系本身的价值。
所以你看,从“前同事”到“校友”,这中间的差别,是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微妙变化。前者是事实陈述,后者是价值认同。
当然,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还有一种称呼,通常不会说出口,但在大家心里门儿清。比如,“那个被裁掉的”、“那个跟老板闹翻走的”、“那个带走客户自己创业的”。这些描述,就像一个隐形的标签,紧紧贴在那个人的名字前面。在茶水间的窃窃私语里,在部门的小群里,这种称在暗流涌动。它代表着一种评判,一种立场。这时候,没人会用“前同事”这么客气的词,因为彼此之间已经不是“同事”的情分,而是变成了故事里的“角色”——悲情的、叛逆的、或者野心勃勃的。
我还记得,我们公司之前走了一个技术大牛,跟CTO理念不合,走得相当不愉快。后来大家再提起他,都是说“就之前鸟巢那个项目的头儿”。用项目名来代替他的名字,既避免了直接提及的尴尬,又清晰地指向了那个人。这称呼里,有惋惜,有无奈,也有一丝敬畏。你看,一个称呼,能承载多少复杂的情感。
说到底, 上市公司旧员工怎么称呼 ,根本就不是一个词汇选择题,而是一个情境分析题。
你得看是谁在问,你在哪儿说,说给谁听。
- 对现老板和HR ,永远用“前同事”,这是职业素养。
- 对关系铁的旧部 ,怎么亲切怎么来,这是江湖义气。
- 在行业交流中 ,用“XX校友”,这是为自己镀金。
- 对新同事八卦时 ,用“之前负责XX那哥们儿”,这是划清界限。
人心,最复杂。一个称呼的变迁,往往就是一段关系由浓转淡,由热转凉的真实写照。刚离职那会儿,可能大家还会叫你“X哥”“X姐”,微信还常常互动点赞。过个一年半载,可能就变成了“之前我们部门的那个谁”。再过几年,可能就在某个会议的签到表上,你看着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得愣半天,然后跟旁边的人说:“这人,好像以前在我们公司待过。”
人走茶凉,这是定律。但茶的余温,泡茶人的手艺,还有喝茶时的心情,却千差万别。
那个离开的人,在你心里到底是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张三”,还是一个模糊的、功能性的“前同事”符号,全在你开口的那一瞬间,定了性。所以,下次再琢磨怎么称呼那个已经不在工位上的人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你们之间,还剩下点什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