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说起来复杂,但其实又简单得要命。你可能觉得我在故弄玄虚,可细想想,在咱们这个讲究人情世故、血缘宗亲,又被现代生活节奏搅得一团乱的社会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 亲属称谓 ,背后藏着的,可是一整个世界的 文化礼仪 、人际分寸和情感流动。尤其是当这个称谓里头,还带着一个“师”字,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又让人心头泛起一股琢磨的兴致。
我是个妈妈,我的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正是学舌鹦鹉的年纪,一张小嘴甜得能把人给融化了。可就是这张小嘴,在面对一些“特别”的亲戚朋友时,该怎么称呼,却常常让我犯了愁。尤其是提到我那位“师姨”——小南。
小南,她不是我亲姨妈,也不是我妈的姐妹。她呀,说起来复杂,她是我当年学画画的老师的第一个学生,比我早入门七八年,手艺那叫一个精湛,性子又温柔。我们一帮师兄弟姐妹都打心眼里敬重她。按辈分,她算我师姐,可因为她年纪比我虚长几岁,又是师门里头的大姐大,我总觉得“师姐”喊起来少了那么点亲近,反倒“师姨”这个称呼,既有对她师门资历的 尊重 ,又带着几分我个人对她长辈身份的 亲近 和 依赖 。你看,这“师姨”俩字,在我这儿,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叫开了,成了一种独一份儿的 情谊 。

问题来了,我女儿见到小南,该怎么叫呢?
我心里啊,盘算过好几种方案。第一次带女儿去小南的工作室玩,小丫头好奇地打量着那些画具、颜料,小南蹲下来,笑眯眯地逗她。女儿呢,刚学会“阿姨”这个词,脆生生就喊了句:“阿姨好!”小南倒不介意,乐呵呵地应了。可我心里头却咯噔了一下。 “阿姨” ,这个称呼,固然 亲切 ,也 普遍 ,在现代社会里,几乎可以通用于所有与孩子父母同辈的女性长辈。它简单,直接,不容易出错。可是,它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少了那层“师”的 传承 ,少了那份 独特性 。
你说,我要不要教她喊“师姨”?
教女儿喊“师姨”,这背后是有我的小私心的。首先,这能体现出我对小南的 尊重 。我希望女儿能从我身上学到,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称谓,不同的 礼节 。这种对 人际关系细微处 的把握,我觉得是咱们中国人 情感智慧 的一部分。再者,我总觉得“师”这个字,它代表着一种 传承 ,一种 学问 ,一种 技艺 。小南的画功了得,她身上有我景仰的才华。我希望女儿在懵懂中,也能感受到这份 潜移默化的熏陶 ,知道她的妈妈所看重的人,身上是带着不一样的光芒的。这不单单是个称呼,更是我希望女儿能感受到的一种 文化熏陶 。
然而,这也会带来一些困扰。小女儿才三岁,要理解“师”这个字的含义,理解它背后的师门关系,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她会困惑,为什么有的是“阿姨”,有的是“姑姑”,还有的是“师姨”?是不是太复杂了?会不会让她在社交场合感到 压力 或者 混淆 ?毕竟,在现代城市生活里,孩子们接触的亲戚圈子越来越小,传统的复杂称谓体系,很多时候已经被简化得面目全非。我身边不少朋友,孩子见到所有长辈女性,一律“阿姨”,省事省心,也没人觉得不对。这倒不是说他们不讲礼数,而是社会环境变了, 实用性 和 简洁性 ,有时会占据上风。
我妈就曾打趣我说:“你小时候,见到所有我单位的阿姨,都得乖乖喊‘阿姨’,哪有那么多‘师姨’‘干妈’的讲究?现在你们年轻人,真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我听了笑笑,心里却不以为然。时代的进步,恰恰体现在我们可以有更多元的选择,有更丰富的表达。我不是非要让女儿拘泥于旧有的 规矩 ,只是想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多一份对 传统文化的体验 ,多一份对 人情世故的感悟 。
再说回小南自己。她是个极温和的人,从不会对别人称呼她什么表现出任何介意。但越是这样的人,我越是想把事情做得 妥帖 。我曾旁敲侧击地问过她:“小南,我女儿见你,是让她喊‘阿姨’好,还是喊‘师姨’好呢?”她只是笑笑,说:“小朋友随心意就好,怎么叫都亲热。”这份随和,反而更让我觉得,我更应该替她,替我们这份情谊,找到一个最恰当的 表达方式 。
我最终倾向于一个折衷的方案,或者说,一个 渐进式 的方案。在女儿还小,对亲属称谓认知有限的阶段,我会先引导她喊 “小南阿姨” 。注意,这里不是直接喊“阿姨”,而是加上了小南的名字。这其中有几点考量:第一, 尊重长辈 ,直呼其名不礼貌,但加上“阿姨”后缀,既显示了辈分,又保留了亲近。第二, 区分他人 ,她知道这是特指的“小南”,而不是随便一个“阿姨”。第三, 循序渐进 ,当女儿逐渐长大,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多向她讲述小南的故事,比如小南画画有多棒,小南对妈妈有多好,小南是妈妈的 师门前辈 ,是我们艺术上的引路人等等。当她对“师”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对小南这个人的 情谊 有了更深的体会时,我再温柔地引导她,或者直接在她耳边轻声说:“宝贝,这是小南 师姨 。”我相信,当她自己理解了这层含义,从内心深处发出这个称呼时,那份 真诚 和 敬意 ,会远胜过我强加给她的任何一个词。
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问题,它映射的是我对女儿 人格教育 的期许。我希望她能学会 区分 ,学会 体察 ,学会 感恩 。在浩瀚的人际网络中,每一个 称谓 都像一个特殊的锚点,连接着不同的关系,承载着独特的情感。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固然省事,却可能让孩子失去感受这些 细微之处 的机会。而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正是构成我们 人情味 ,滋养我们 情感世界 的养分。
有时候,我会看着小丫头那张肉嘟嘟的脸,心里便涌起一股又甜蜜又沉重的责任感。我们要教给她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这个世界 无形的法则 ,是那些渗透在日常点滴中的 文化密码 。一个“师姨”的称呼,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让我有机会,和女儿一起,去感受 传承的力量 ,去体味 情谊的深厚 ,去理解 礼仪的温度 。
所以,我的答案是,从 小南阿姨 开始,到 小南师姨 过渡,最终让女儿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和使用这个充满 故事 和 感情 的称呼。这其中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一颗为女儿着想,为 文化传承 而努力的 真心 。我相信,带着这样的 心意 去引导,无论女儿最终选择怎么称呼,那份 尊重 和 爱 ,都会抵达小南的心里,也会在女儿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她成长中一笔宝贵的 财富 。毕竟, 礼仪 的最高境界,不就是发乎 真心 ,归于 自然 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