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 大学里的班委们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真正的学问,藏在称呼背后,是你跟这个人关系的晴雨表,是你情商的试金石,甚至,是你未来四年过得舒不舒坦的关键密码。
刚进大学那会儿,谁不是个一脸懵懂的愣头青。第一次班会,辅导员在讲台上唾沫横飞,下面一张张稚嫩的脸庞,眼神里写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一丝丝难以掩饰的拘谨。然后,选举开始了。自告奋勇的,被推上梁山的,一番混乱又尴尬的“施政演说”后,班级的第一届权力核心就这么诞生了。
于是,我们的词典里,就多了几个必须小心翼翼对待的词: “班长” 、 “团支书” 、 “学习委员” 。

那时候,叫一声 “班长” ,那可是发自肺腑的,带着敬畏的。仿佛他不是那个睡在你上铺、袜子能立起来的兄弟,而是某种权力的化身,是辅导员的“在班代理人”。你找他签字,得客客气气地说:“班长,麻烦帮我签个字。”他去收个班费,你得毕恭毕敬地扫码转账,生怕慢了一秒就被记上“黑名单”。那种感觉,怎么说呢?特别官方,特别有距离感,好像你们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行政壁垒。
“团支书” 这个称呼就更有意思了。大部分时候,这个职位跟我们的日常关联度不大,除了交团费、搞那些红头文件式的青年大学习。所以,叫一声“团支书”,往往意味着“又有任务了”。这声称呼里,常常夹杂着一丝丝不情愿和机械式的服从。
至于 “学习委员” ,那简直是学渣们的救世主。这声“学委”,喊得那叫一个亲切,一个谄媚。尤其在期末考试前,这声“学委”的含金量,堪比黄金。“学委,划重点了吗?”“学委,PPT能发一下吗?”“学委大人!作业借我瞻仰一下!”那腔调,能从绝望的深渊里开出花来。
但大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用时间这把钝刀,慢慢磨平所有初始的棱角和官方的隔阂。
用不了多久,大概一个学期吧,当你们一起在宿舍开黑,一起在食堂吐槽饭菜,一起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为高数抓耳挠腮之后,那些“官衔儿”就显得特别可笑和多余了。
这时候,称呼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去官僚化”运动。
“班长” ?不存在的。如果他姓王,你大概会叫他“老王”,或者更亲切点儿,“王哥”。如果他打球很猛,就成了“王队”。如果他有点胖,那“胖子”这个爱称绝对跑不了。只有在需要盖章、需要他去跟辅导员“对线”的时候,你才会半开玩笑地来一句:“班长大人,小的有事相求!”那语气里的调侃,早就取代了最初的敬畏。
“团支书” 也一样,她可能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小张”或者“静静”。她的主要职能,从一个政治任务的传达者,变成了一个“青年大学习截图催收员”。大家在群里艾特她,更多的是一种朋友间的提醒,而非下级对上级的汇报。
而 “学习委员” ,这个曾经被神化的角色,也跌落了凡尘。大家发现,学委也是人,他也得熬夜,他也可能挂科。于是,“学委”这个称呼慢慢被他的名字、他的外号所取代。当然,期末前夕,那声充满敬意的“学委”还是会阶段性地回归,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默契。
更有趣的是各种功能性委员的绰号化。 “生活委员” ,负责收班费、买班级用品,大家管他叫“财神爷”或者“管家”。 “体育委员” ,组织运动会、篮球赛,自然就是“体委”或者直接是“队长”。 “文艺委员” ,那个能在迎新晚会上惊艳四座的姑娘,大家可能就直接叫她“仙女”或者“台柱子”。
这些称呼的演变,背后是什么?
是关系的拉近。是从一个行政班级的成员,变成了一个生活共同体的伙伴。大学四年,你们见证了彼此最青涩、最狼狈、也最意气风发的模样。那个当初在讲台上紧张到结巴的 班长 ,可能成了你最好的哥们儿,你们一起逃过课,一起喝过酒,一起为了一个姑娘彻夜难眠。那个一丝不苟收团费的 团支书 ,可能成了你最贴心的闺蜜,你们分享着彼此的秘密和未来的迷茫。
称呼,不过是关系的表皮。
当然,总有那么些例外。有些 班委 ,官瘾特别大,总喜欢端着架子,时刻想体现自己的“领导地位”。对于这种人,同学们的称呼就会变得非常微妙。表面上,大家还是客气地叫着“班长”、“主席”,但那语气里,总透着一股疏离和客套。私底下?“那个官迷”、“装X犯”,各种难听的外号就都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大学里的班委们怎么称呼 ?
我的答案是:看情况,看心情,更要看人心。
面对一个你真心佩服、愿意追随的班长,你叫他“班长”或者“老大”,是心悦诚服。面对一个帮你划重点、捞你上岸的学委,你叫他一声“哥”,是发自肺腑的感激。面对一个跟你称兄道弟、不分彼此的体委,你直呼其名,甚至骂他一句“傻X”,那是最铁的证明。
大学里的称呼,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它始于官方的定义,终于民间的智慧。它记录了一群年轻人如何从陌生走向熟悉,如何在一个小小的班级里,预演着未来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
很多年以后,你可能早就忘了谁是当年的 组织委员 ,谁是 宣传委员 。但你一定会记得,那个在你没钱吃饭时借你饭卡的“财神爷”,那个陪你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队长”。
到最后你会发现,最重要的,从来不是那个挂在嘴边的头衔,而是那个活生生的人。你最终记住的,也只是他的名字,和那些闪闪发光的,关于青春的故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