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深夜里,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脑子里会冒出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你有没有想过,在那个没有殡仪馆、没有现代法医体系的漫长岁月里,那些与“死”打交道的人,尤其是那些负责 古代收尸的人怎么称呼她 ?这个问题,乍听之下,或许有点晦气,但细思极恐,因为它触及的是人类最本源的恐惧与敬畏,也触及一个社会最幽微、最隐秘的角落。
“收尸”,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带着泥土的腥气,带着腐朽的霉味,更带着一股子难以言说的宿命感。它不是简单的搬运,那里面藏着逝者生前的故事,藏着生者无尽的哀思,更藏着一份常人难以想象的担当。说真的,我总觉得,这是一群被时代刻意遗忘,却又被生死紧紧捆绑的灵魂。他们,是这个世界的“摆渡人”,在生与死的界限上,默默地划着桨。
你若去翻阅浩如烟海的史料,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这样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备受忌讳的职业,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的、雅致的称谓。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不是吗?它暗示着,这个群体,大多时候,是被推向社会边缘的。他们的存在,是如此不可或缺,又是如此令人避之不及。

先说那些稍微“体面”一点,或者说,有官方背景的吧。 仵作 ,这名字你肯定不陌生。电视剧里,小说里,多的是那些明察秋毫、慧眼识冤的仵作。他们是干什么的?验尸啊!剖开腐肉,辨识伤痕,为死者“言说”,替生者“辩诬”。但你以为他们的工作仅仅是验尸吗?不,很多时候,特别是遇到无主尸体、横死之人,他们可不光是“看”,还得负责初步的 收敛 。将血肉模糊的遗骸,小心翼翼地归拢,清理,甚至简单缝合,为的是能够让逝者稍有尊严地进入棺椁。这其中的艰辛和心理冲击,绝非外人所能想象。他们是政府体系下处理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专业人士,但“收尸”只是其职责的一部分,并非其核心称谓。你不能直接叫他们“收尸的”,那显得太轻慢,也不准确。他们更多被尊称为“相验官”、“医官”,民间或许会带点敬畏地称“看尸先生”。
再往深里挖,你会发现,还有一类人,他们与 义庄 、 停尸房 紧密相连。义庄,在古代可不是个小地方,那是专门用于停放无主尸体、贫寒人家暂时无力安葬的棺柩,或者寄厝远行亲人灵柩的地方。你想想,这么个地方,总得有人看管吧?这些人,往往被称为“ 义庄管事 ”或者“ 看护人 ”。他们的日常,就是与死亡为伴。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没爬上高墙,他们就得开始巡视,看看是否有不速之客闯入,看看那些寄放的棺木是否安好。夜深人静时,恐怕只有他们,和那些躺在棺木里的故去之人,共享着这片寂静。他们可能不是主动去“收”尸,但 停尸安放 ,也是收尸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些义庄还会雇佣人手,负责清理、擦拭遗体,甚至协助入殓,这些人,我们或许可以笼统地称他们为“ 殓尸人 ”或者“ 敛尸者 ”。这个词,听起来就更贴近“收尸”的本意了,它强调的是对遗体的整理、包裹和安置。但它依然是一种描述性的称谓,而非一个正式的职业名称。
还有一种情况,不得不提。那就是古代战争、瘟疫、饥荒等大规模灾难之后,那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个时候,哪还有什么文雅的称谓?活下来的人,能做的,就是尽力去 收敛 那些无主的遗骸,免得尸横遍野,疫病横行。他们可能是当地的 乡绅 组织起来的 义工 ,也可能是被官府临时征调的 民夫 。他们不求名,不为利,只是怀着一种最朴素的“ 死者为大 ”的信念,或者说,是被生存的本能和对灾疫的恐惧所驱动。这些“ 拾骨人 ”、“ 埋尸者 ”,他们的双手沾染着泥土,浸透着血污,却是那个时代最悲壮、最无名的英雄。他们没有具体的头衔,只有沉重的使命。
我曾经读过一些野史杂记,里面提到一些游走于市井之间,专门替人处理丧事的 “白事先生” 或者 “丧葬师傅” 。他们包揽的活儿可多了,从看风水、选墓地,到 入殓 、出殡,一条龙服务。其中, 收尸入殓 ,自然是他们业务的核心。这些人,因为常年与死亡打交道,身上总带着一股子生人勿近的气息,民间多半是既敬又畏。敬的是他们能替人料理后事,让逝者安息;畏的是他们身上“不干净”,怕沾染上晦气。所以,有些地方会称他们为“ 阴阳先生 ”的徒弟,或者干脆是“ 做丧事的 ”。这类称呼,虽然粗俗,却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复杂情感。他们往往被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不高,却又不得不被需要。
说到底, 古代收尸的人怎么称呼她 ?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个精准的词语来一概而论。它像是一块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于死亡与职业的理解。在儒家文化“ 事死如事生 ”的观念影响下,对逝者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但这份尊重,往往落不到具体操作者的头上。
回溯历史,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功能性的描述,而非一个固定职业标签。
- 如果是官方派出的、以查验死因为主,顺带处理遗体的,是“ 仵作 ”。
- 如果是管理义庄、 停尸 、 照看遗体 的,可能是“ 义庄管事 ”、“ 看尸人 ”。
- 如果是民间专门从事丧葬服务,包括 遗体整理 、 入殓 的,或许是“ 白事先生 ”、“ 丧葬师 ”。
- 如果是灾难后大规模 收敛遗骸 的,那可能就是 义工 、 民夫 。
而那些更细致、更温柔的称谓,比如“ 入殓师 ”,那都是近现代才出现的词汇,带着对生命更高层次的尊重和职业化的光环。在古代,面对死亡,更多的是敬畏与恐惧,而少有现代文明下对 逝者尊严 的精细呵护。
我想象着那样一个场景: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手上戴着粗布手套,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具冰冷的遗骸,为他擦拭脸上的泥污,捋顺凌乱的发丝。没有赞美,没有掌声,甚至没有一句感谢。可能只有路人匆匆的一瞥,带着好奇、嫌恶,或者一丝不易察觉的同情。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在寂静中完成,在黑暗中进行,甚至带着一点点禁忌的神秘色彩。他们是介于阴阳之间,连接生死的“ 过渡者 ”。
这份职业,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注定是孤独的,背负沉重的。他们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猝不及防,太多的无力回天。他们的眼神里,或许少了些凡尘俗世的喧嚣,多了些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他们深知,生命如同草芥,可以瞬间凋零,而死亡,并非终结,它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或者,至少是尘归尘、土归土的仪式。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维系着生者与逝者之间最后的一丝体面,那是对生命最深沉的 敬畏 。
所以,当我们追问“ 古代收尸的人怎么称呼她 ”时,我们不仅仅是在寻找一个词汇,更是在试图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些在生死边缘默默奉献的人。他们没有光鲜的头衔,没有荣耀的加冕,甚至连一个统一的、体面的称呼都难寻。但他们的存在,却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 人道关怀 在最原始、最艰难状态下的体现。他们是无名的英雄,是世间的 灵魂摆渡者 ,用他们的沉默和辛劳,为无数逝去的生命,在尘世间划上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号。他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工作,却重如泰山,功德无量。在我的心里,他们都是值得被铭记的,是值得被温柔以待的。他们,是那些真正懂得生死意义的人,用一生去诠释了“ 善始善终 ”的重量。这,可不是一份寻常的营生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