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 土茯苓在云南怎么称呼的 ?哎呀,这个问题可真问到点子上了。你如果在云南的菜市场,对着一个大妈问“有没有土茯苓”,她八成会愣一下,然后用那种打量外地人的眼神看着你,心里琢磨这人是不是来找药材的。
在我们云南,尤其是滇中和滇南这一带,这东西它有更接地气、更有画面感的名字。最响当当的一个,就是—— 冷饭坨 。
对,你没听错,就是“冷掉的饭坨坨”。第一次听见我外婆这么叫的时候,我也笑了半天。但这名字,绝了,实在是太形象。新鲜的土茯苓挖出来,洗干净泥巴,削掉那层粗糙的红褐色外皮,里面露出来的,就是那么一坨一坨、白生生、质地坚硬又带着粉质感的东西,可不就像一团隔夜没吃完,捏得紧紧实实的冷米饭吗?那感觉,精准,又带着点过日子的朴实劲儿。所以,“冷饭坨”这个名字,在我们这儿,比它的学名“土茯苓”要响亮得多,也亲切得多。

当然,云南这么大,十里不同音,一个 冷饭坨 也统一不了江湖。在有些地方,比如红河州那边,老一辈人也管它叫 硬饭头 。一个“硬”字,更是把它的质地给点透了。这玩意儿,是真硬。家里要是没一把好刀,或者力气小点,想把它切成片,那绝对是个体力活。我小时候就看我妈处理过,得用那种厚背的大菜刀,找准角度,“哐”地一下使劲剁下去,才能把它分解开。那声音,沉闷又有力,是我童年厨房记忆里一个深刻的音符。
还有些更野性的叫法,比如 铁菱角 。这个名字就更偏向于它的形态和硬度了,有些土茯苓长得不规则,带着棱角,又坚硬如铁,这个名字一出来,那股子生在山野间的蛮劲儿就扑面而来了。
所以你看, 土茯苓在云南怎么称呼的 ?它不叫土茯苓,它叫 冷饭坨 ,叫 硬饭头 ,叫 铁菱角 。这些名字里,藏着的是云南人对大自然最直观的观察,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智慧。
说起这东西,就不能不提 煲汤 。
在云南,尤其是一到湿热的雨季,家家户户的汤锅里,少不了这味“冷饭坨”。云南的夏天,要么是烈日当空,要么是连绵阴雨,空气里那股子黏糊糊的湿热劲儿,总让人觉得不清爽,昏昏沉沉。这时候,我妈就会去市场上拎回一两斤排骨,再买上一大块新鲜的 冷饭坨 。
处理好的 冷饭坨 切成厚片,和焯过水的排骨一起扔进砂锅里,有时候还会加上几颗红枣、一把薏米。不用什么复杂的调料,就加足了水,开着小火,让它们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熬上一个半到两个小时。那段时间,整个厨房都弥漫着一种非常独特的香气,不是肉香,也不是药香,而是一种植物根茎经过炖煮后释放出的、清甜又质朴的味道。
等到汤熬好了,汤色是那种淡淡的乳白或者微黄,清澈见底。喝上一口,哇,那滋味……入口是淡淡的甘甜,回味无穷,排骨的肉香完美地融入了汤里,但又被 冷饭坨 的清气中和了油腻。一碗热汤下肚,感觉整个身体的湿气和燥热都被这股温润的力量给带走了,整个人都通透了,舒坦了。这就是我们云南人应对时节变化的法宝,一种刻在骨子里的 清热祛湿 的生活哲学。
挖 冷饭坨 本身,也是一件充满野趣的苦差事。它不像蘑菇那样冒出地面,而是深深地藏在藤蔓的根部。你得先找到它的藤,顺着藤往下找,然后用锄头一点点把周围的土刨开。它的根系扎得又深又广,有时候为了挖一个完整的大家伙,能刨出一个半米深的大坑,搞得一身泥一身汗。但当那个沉甸甸、奇形怪状的 冷饭坨 终于被完整地“请”出地面时,那种收获的喜悦,是任何在超市里买东西的体验都无法比拟的。那是大山的馈赠,是辛劳换来的甘甜。
除了煲汤,有些手巧的人家还会把它磨成粉,做成一种类似于凉粉的点心,口感滑嫩,清凉解暑。但对我来说,最经典的,永远是那一碗加了 冷饭坨 的排骨汤。它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记忆,一种家的味道,一种属于云南这片红土地的独特风物。
所以,下次你再来云南,别再傻乎乎地问“土茯苓”了。你可以试着问一句:“老板,今天有新鲜的 冷饭坨 嘛?”
我敢保证,老板看你的眼神,立马就不一样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