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古时候村干部怎么称呼?里正保长乡绅可不简单

你以为古时候村里管事儿的就叫“村干部”?或者干脆点,叫“村长”?哈哈,你要是真穿越回去了,扯着嗓子喊一声“村长”,我敢保证,全村的鸡鸭都比人先给你反应。那根本就不是一个频道的话。

“村干部”这词儿,带着一股子现代味儿,是新中国之后才有的特定称呼。而在那之前漫长的、悠悠的几千年里,乡土中国的权力末梢,那些在田间地头、鸡犬相闻的村落里说话管用的人,他们的名头可就五花八门,而且背后门道深着呢。

咱们得先掰扯明白一个大前提,叫“皇权不下县”。啥意思?就是皇帝的权力,朝廷的正式官僚体系,最多也就延伸到县一级,县太爷就是朝廷派下来的最基层的官了。再往下,广袤的乡村,成千上万的村子,朝廷是管不过来的,也懒得管。但这地儿不能没人管啊,不然税谁收?徭役谁派?治安谁管?于是,一套非正式的、半官半民的、或者说纯粹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治理体系就应运而生了。我们今天聊的,就是这套体系里的关键人物。

深度揭秘:古时候村干部怎么称呼?里正保长乡绅可不简单

要说最“官方”的,那得提秦汉时期的 里正

里正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官”雏形了。一般是百户为一“里”,设一个里正。听着像个官,其实呢?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他的主要工作,说白了就两件:催租子、派徭役。上面县太爷把任务压下来, 里正 就得挨家挨户去跑腿、去磨嘴皮子。收齐了,功劳是县太爷的;收不齐,板子第一个打在他屁股上。他本人也是普通老百姓,也得种地交税,干这个活儿还没啥正经工资,顶多就是能免掉自己家的一些徭役。你想想,天天得罪乡里乡亲,还得被上头官老爷呼来喝去,这活儿谁乐意干?所以那时候的 里正 ,大多是有点家底但又没啥大背景的“冤大头”轮流当,或者干脆就是官府指定。他就是官府伸到村里的一只手,一只干脏活累活的手。

除了 里正 ,汉代还有个听着特别有德行的称呼,叫 乡三老

这个“三老”可不是指三位老人,而是一个官职。一般一个乡(比里大)设一个。这个职位就有点意思了,他不负责催租子这种得罪人的事儿,他的主要职责是“掌教化”。说白了,就是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负责人。谁家不孝顺了,邻里吵架了,村里有啥歪风邪气了, 乡三老 就得出面,讲讲孔孟之道,念念朝廷的圣谕,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化你。能当上 乡三老 的,一般都是本地年纪大、威望高、品行端正的老人。皇帝还时不时赏他们点酒肉布匹,给足面子。你看,这就体现出统治者的智慧了,一只手用 里正 这样的“鞭子”来要钱要粮,另一只手用 乡三老 这样的“胡萝卜”来安抚人心,一张一弛,玩得溜着呢。

时间往后推,到了宋代王安石变法,搞出来一个更厉害的系统,那就是“保甲制”。这里面的头头,就叫 保长 甲长

这个制度,那可比 里正 要严密多了。十户为一甲,设 甲长 ;十甲为一保,设 保长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收税问题了,而是一种军事化、网格化的管理。核心是两个字:“连坐”。一家犯事,十家倒霉。 保长 甲长 的主要任务,除了协助收税,更重要的是维持治安,或者说是监视。谁家来了陌生人要上报,谁家藏了兵器要揭发,晚上还得组织人巡逻打更。他们就像是朝廷安插在村里的无数个小探头,让所有人都处在一种互相监督的紧张氛围里。干这种活儿,你觉得能在乡亲们里落着好吗?所以 保长 这个角色,在很多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里,形象都不咋地,常常是狗仗人欺的代表。

上面说的这些,好歹还算是在官府那儿挂了号的,算是“体制内”的边缘人物。但在广大的乡村里,真正掌握话语权,能让全村人都俯首帖耳的,往往不是他们。而是另外两类人。

第一类,也是最牛的一类,叫 乡绅

乡绅 是个什么概念?他们可不是普通农民。他们要么是退休回乡的官员,要么是考取了功名(哪怕只是个秀才)的读书人,要么是家里有几百上千亩地的地主老财。这些人,有文化、有背景、有钱。县太py见了他们都得客客气气,称兄道弟。村里修个桥、补个路、建个学堂,官府指望不上,得 乡绅 带头捐钱。村子和邻村为了水源、土地打起来了,也不是找官府,而是请双方的 乡绅 出面调停。他们才是村庄里真正的“意见领袖”和“仲裁者”。一个 里正 或者 保长 ,在 乡绅 面前,那连提鞋都不配。 乡绅 一句话,比县太爷的告示还好使。他们构成了传统中国“官”与“民”之间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维持着乡土社会的秩序。当然,有好的乡绅,也就有横行乡里的恶霸劣绅,这就是另一码事了。

第二类,是宗族势力里的头面人物, 族长

在南方很多地方,一个村子甚至一个镇子,可能都是一个姓氏的大家族。这种地方,王法都大不过家法。 族长 ,就是这个家族的最高权威。他由族里辈分最高、威望最重的人担任。祠堂,就是他的“办公室”兼“法庭”。谁家娶媳妇、孩子起名字、分家产,都得经过 族长 点头。族里有人不孝、通奸、偷盗, 族长 可以直接开祠堂,执行家法,轻则训诫、鞭打,重则沉塘、驱逐出族,官府都很少干预。在这样的村子里, 族长 的权威是绝对的,他说的话就是圣旨。什么 保长 甲长 ,如果不是本族的人,根本说不上话;即便是本族的,见了他也要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大公公”或“太爷”。

所以你看,“古时候村干部怎么称呼”这个问题,压根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它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的、动态的权力网络。有官府任命的 里正 保长 ,他们是权力的最末梢,干着最得罪人的活儿;有被官方扶持的 乡三老 ,扮演着道德教化的角色;更有盘踞在乡土社会深处的 乡绅 族长 ,他们才是真正一言九鼎的“土皇帝”。

这些称呼的变迁,也折射出国家对基层控制力的变化。从秦汉的 里正 ,到宋明的 保长 ,能明显看出,朝廷的手是越伸越长,试图把每一个村庄都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但无论怎么变,只要“皇权不下县”的基本格局不变,由 乡绅 族长 主导的乡土自治,就始终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底色。

下次再看古装剧,别再傻傻地找“村长”了。多留心一下那些被称为“里正公”、“保长爷”,或者是在祠堂里咳嗽一声全场就鸦雀无声的白胡子老头,他们,才是那个时代乡村里的真正主角。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