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媳妇该怎么称呼我:称谓礼仪背后的家庭情感

这问题,说出来可能不少人觉得矫情,不就是个 称呼 嘛,多大点儿事儿?可只有当自己儿子真的长大了,要娶媳妇了,这事儿才实实在在地搁在心尖上,成了件绕不过去的、有点儿甜蜜又有点儿忐忑的 心头事 。我这人,一向大大咧咧,可在这件事上,真是琢磨了好久,从儿子的婚事一敲定,这“她会怎么叫我”的念头就跟个小虫子似的,时不时地爬出来挠我一下。

想当年,我嫁过来,那是一进门,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得开口叫“爸”、“妈”。老一辈儿的规矩,那是板上钉钉,没有讨论余地。可现在呢?时代不同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这个当 婆婆 的,心里头也得有杆秤,得拎得清。

最理想的,当然是那一声 “妈” 。是啊,谁不希望儿子的 媳妇 能像亲女儿一样,甜甜地喊一声 “妈” 呢?这一个字,简简单单,却承载了多少期盼,多少 亲情 的重量。它不是一个头衔,而是一种确认,确认你成了这个 家庭 的一份子,确认你被我们真心接纳,更确认,我们从此多了一个女儿,我多了一个心疼的人。我总觉得,这声 “妈” ,它得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带着点儿温度,带着点儿信任。如果只是硬生生地挤出来,为了应付而叫,那滋味儿,就像是喝了一杯白开水,寡淡无味,甚至有点儿膈应人。

儿子的媳妇该怎么称呼我:称谓礼仪背后的家庭情感

我见过不少例子。有的小姑娘,嘴甜,第一次见面就能脆生生地叫 “阿姨” ,等到关系熟络了,或者婚礼上,自然而然就改口叫 “妈” 了。那种转变,带着水到渠成的 感情 ,让人听着打心眼儿里熨帖。我也见过那种,婚都结了,孩子都生了,嘴里还一直“阿姨、阿姨”地叫着,偶尔带一句名字,叫“李阿姨”或者“王阿姨”。说实话,这心里头,总归是有点儿不是滋味儿的。倒不是说真要计较一个 称呼 ,而是觉得,这之间似乎始终隔着一层,总差点儿什么。 家庭 嘛,不就是图个亲近,图个没有隔阂吗?这声 “妈”” ,它不仅仅是个 称谓 ,它背后藏着多少对 家庭 的渴望,对融合的期盼。

当然,我也不是那种“非要逼着你叫 ”的 婆婆 。这事儿,急不来,也强求不来。我跟儿子聊过,儿子说,她可能从小就没怎么叫过别人的妈妈,觉得别扭。我听了,心里头也是一阵酸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有自己的舒适区。如果真的让她觉得不自在,那勉强得来的 “妈” ,又有什么意思呢?我更希望的是,她因为感受到我的 真诚 善意 ,因为她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家的人,而发自内心地想叫我 “妈”

那除了 “妈” ,还有别的 称呼 吗?

最常见的,大概就是 “阿姨” 或者 “伯母” 了。在还没结婚之前,这绝对是 妥帖 礼貌 称谓 。第一次见面,或者刚开始相处,叫一声 “阿姨” ,表示 尊重 ,又不会显得过于亲密而让双方尴尬。我家 儿媳 第一次来家里,就是规规矩矩地叫了 “阿姨” ,声音细细的,带着点儿羞涩。当时我心里就想,这孩子挺懂 礼节 的,第一印象就很好。但是,如果结婚以后,还是只叫 “阿姨” ,那就不太一样了。毕竟,从法律上,从 家庭 关系上,你们已经是实实在在的 婆媳 了。这声 “阿姨” ,多少会显得有些疏远,就像是客人,而不是家人。在一些比较传统的家庭里,甚至会被认为是 不懂规矩 。当然,我不是那样的老古董,我只是觉得, 称呼 的转变,也是 关系 亲近的一个标志。

还有一些,可能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比如,直接叫我的名字,后面加个 “姐” 或者 “阿姨” 。像“某某姐”、“某某阿姨”。这种 称呼 ,通常出现在比较年轻、或者比较开放的家庭。听起来会显得比较平等,甚至有些像朋友。但我觉得,作为 婆婆 ,虽然我们希望和 儿媳 亲近,但也不能完全没了辈分。 家庭 伦理,多少还是得顾及一些的。过于 平辈化 称呼 ,有时候反而会模糊了 家庭 的边界感。

再就是 “婆婆” 这个词了。在我奶奶那辈,甚至我妈那辈, 儿媳 直接叫 “婆婆” 是很正常的。可如今呢,这词儿听起来,总带了那么点儿“不友好”的味道,甚至成了不少 婆媳 矛盾的代名词。我可不希望我的 儿媳 叫我 “婆婆” ,这感觉就像是把我钉在了传统 婆媳 斗争的耻辱柱上,我明明是想好好对她的呀!这词儿现在有点儿标签化了,不太好听,也不太 暖心 。所以,如果她真的这么叫,我大概会轻轻纠正她,或者直接跟她聊聊,让她知道,我更喜欢她叫我别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叫,才能让双方都 舒服 、都 满意 呢?我反复琢磨,这事儿啊,归根结底,不是 称呼 本身,而是 称呼 背后所代表的 感情 尊重

第一, 真诚 是基石。我这个当 婆婆 的,首先要放下身段,用一颗 真诚 的心去对待她。别总想着“我是长辈,你该听我的”,或者“你嫁进来了,就得守我们家的规矩”。我们家娶的是 儿媳 ,不是佣人,也不是从属。她也是从另一个 家庭 走出来的小姑娘,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我得多体谅她,多关心她,让她感受到这个 家庭 温暖 。如果我能先付出 真诚 ,我相信她也能感受到,也会用 真诚 来回应。

第二, 沟通 是桥梁。这事儿,其实可以提前跟儿子聊,让儿子去探探 儿媳 的口风。她习惯叫什么?她觉得叫什么最自然?或者,我们也可以找个轻松的机会,比如一起吃饭的时候,或者散步的时候,我笑着跟她说:“你第一次来家里叫我 阿姨 ,我听着挺 舒服 的,挺 礼貌 。以后呢,如果你觉得自在,叫我 或者 妈妈 都可以,要是不习惯,慢慢来也没关系。”把话说开了,把我的 善意 表达清楚,让她知道我没有给她压力,那她心里肯定会轻松很多。这种开放式的 沟通 ,比我一个人在心里瞎琢磨要强太多了。

第三, 时间和磨合 是关键。 感情 不是一蹴而就的, 称呼 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她可能确实会觉得别扭,那就不妨给她一些时间。我们家儿子跟他媳妇从谈恋爱到结婚,也有个三五年了。这期间,她从 “阿姨” ,到偶尔尝试性地叫一声 “妈” ,再到后来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这中间是有一个 情感 培养的过程的。她看到了我对儿子的 ,看到了我对她的 关心 ,看到了我这个 家庭 和睦 。当她真正地感受到自己被 着,被 尊重 着,那一声 “妈” ,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声音里,就不仅仅是 礼貌 了,还有一份 依赖 ,一份 亲昵

我记得有一次,我身体不舒服,躺在沙发上。 儿媳 那天正好在家,她给我端来一杯热水,轻轻地放在我手边,然后半蹲在我旁边,小声问:“ ,您好点儿了吗?要不要我陪您去医院?”那一刻,我心头一震,眼眶都红了。她叫我 “妈” ,那声音带着真切的 关心 ,没有一丝一毫的生硬。我觉得,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 感情 ,是比任何 称呼 都重要的东西。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真的多了一个女儿。

所以啊,这 称呼 的问题,表面上是个 礼仪 问题,实际上是个 情感 问题。它折射的是 婆媳 之间的 关系 ,是 家庭 成员之间是否能 融合 的信号。我希望我的 儿媳 ,能真心实意地叫我一声 “妈” ,但这绝不是我强求来的。我会用我的 ,我的 理解 ,我的 包容 ,去赢得她的这份 称呼 ,这份 真心 。我相信,只要我们都用 去经营这份 关系 ,用 真诚 去对待彼此,那无论她最终叫我什么,这份 家庭 温暖 幸福 ,都是真真切切的。

说到底,我不是要一个 称呼 ,我是要一个 女儿 。我希望她知道,嫁进我们家,不是多了一堵墙,而是多了一个家,多了一个 她的人。这 称呼 ,不过是这份 的载体,是这层 关系 的印证。如果这 称呼 能让我们彼此的心更近,那我当然欣喜。如果它需要时间,需要我付出更多的 耐心 理解 ,那我也心甘情愿。毕竟, 家庭 和睦 ,新 成员 的融入,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 用心 去维系的 情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