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妇女怎么称呼对方?揭秘产后妈妈圈不成文的社交法则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那简直就是一门玄学。

你以为就是张口喊一声的事儿?不,这背后可是一整套江湖规矩、身份认同,还有那么点儿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照不宣的抱团取暖。

刚从产房里被推出来那会儿,脑子还是懵的,世界浓缩成一张婴儿床和无尽的屎尿屁。这时候,谁跟你说话,你都觉得恍如隔世。可一旦你摸起手机,点开那个图标上画着奶瓶或者小脚丫的App,一个全新的宇宙,就“啪”地一下在你眼前炸开了。

坐月子妇女怎么称呼对方?揭秘产后妈妈圈不成文的社交法则

第一层,也是最基础的一层,叫“宝妈”。

这个称呼,堪称产后社交界的“你好”。它通用、安全,带着一股子客气的疏离感。你第一次在妈妈群里冒泡,问一句“姐妹们,堵奶了怎么办啊疼死我了”,下面乌泱乌泱回复你的,十有八九开头都是:“宝妈别急”、“抱抱宝妈”。

“宝妈”这个词,特微妙。它像一件统一发的制服,瞬间抹去了你过去的一切社会身份——你是雷厉风行的总监也好,是写代码的程序媛也罢,甚至是你自己本来的名字,在这里,通通失效。你只有一个身份,一个前缀,那就是“宝”。你是“宝”的“妈”,你的一切价值,似乎都围绕着那个小小的、软软的、只会哭和吃的生物。

一开始,我特不习惯。凭什么啊?我还是我啊。可慢慢地,你会在深夜涨奶疼到睡不着,刷着手机看到另一位“宝妈”也在吐槽娃是“两脚吞金兽”时,突然就和解了。哦,原来我们是战友。这声“宝妈”,不是剥夺,而是授予。它是一枚勋章,一张进入这个特殊战场的门票。有了它,你才能理直气壮地讨论恶露、侧切伤口和乳头皲裂,而不会被当成怪物。

再往里走一层,称呼开始变得具体,那就是“X月龄宝妈”。

“我家三个月,刚会抬头。”“握手!我家也三个月,是个睡渣!”

看到了吗?月龄,就是我们这群人的“社交货币”。这是快速识别敌我、寻找同盟的最有效方式。和一个娃已经三岁的“大童妈妈”讨论新生儿黄疸,那基本等于对牛弹琴,她早就忘了那是什么滋味了。但一个同样抱着“俩月逆子”的新手,你们俩就能从肠胀气聊到打疫苗,从选什么牌子的尿不湿聊到婆婆半夜非要进来看孩子,聊上三天三夜都不带重样的。

所以,群里的称呼往往是:“求助各位三个月左右的宝妈”、“有没有六个月的宝妈,辅食怎么加啊?” 这是一种精准定位。我们像一群在漆黑大海里漂流的人,靠着“月龄”这个信号弹,找到和自己航速、航向都一致的船,然后拼在一起,搭个临时的避风港。

当你和某几个人聊得特别投机,关系就会进入第三层。这时候,称呼就变得亲昵而专属了,那就是“XX妈”。

这个“XX”,通常是你家娃的小名。

“年糕妈,你家娃今天拉了几次?”“土豆妈,你上次推荐的那个抚触油,链接发我一下?”

到了这个阶段,你就不再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宝妈”了。你有了新的代号,这个代号和你过去的名字无关,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具象。你成了兜兜的妈,果果的妈,蛋挞的妈。这是一种甜蜜的捆绑。你开始习惯在自我介绍时说:“你好,我是糯米的妈妈。”仿佛那个小家伙,才是你的本体。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心理变化。曾经的 Vivian、Cathy、琳琳、静静,在产后这个特殊的时空里,自愿隐去了姓名,披上了以孩子为名的“马甲”。这个马甲,是软肋,也是铠甲。它让你放下防备,因为你知道,对面那个“圈圈妈”,她懂。她懂你半夜被娃哭声惊醒时的崩溃,懂你看着自己走形的身材时的沮丧,懂你和老公因为育儿理念吵架时的委屈。这份懂得,千金不换。

当然,还有一些更“江湖气”的称呼。

比如,管经验丰富的叫 “大神” ,管母乳喂养成功的叫 “奶牛” (这词儿现在有点争议,但早期确实是褒义),管那些总能找到各种母婴好物的叫 “团长” 。这背后,是一种基于“育儿能力”的新型社交价值链。

坐月子,其实坐的是一场“心理的监禁”。身体被困在一方小小的床上,精神却在网络世界里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进行着连接。一个称呼的演变,背后其实是一个女人自我认知的重塑过程。

从一个独立的个体,到一个“宝妈”的群体标签,再到“XX妈”的专属代号,最后,也许在熬过最艰难的那段日子后,我们又能慢慢找回自己的名字。但那时的名字,和从前又不一样了。它被孩子的啼哭浸润过,被母爱的柔情包裹过,被无数个不眠之夜淬炼过。

所以,坐月子的女人怎么称呼对方?

叫“宝妈”,是我们在宣告:“嘿,我加入你们了。”叫“X月龄宝妈”,是我们在寻找:“谁,谁和我一样?”叫“XX妈”,是我们在确认:“原来你在这里,太好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这是我们在成为母亲的这条路上,沿途撒下的面包屑。靠着这些标记,我们才能在迷雾中辨认彼此,牵起手,不至于走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