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后轮车架怎么称呼?后摇臂、后平叉专业叫法全解析

你是不是也经常犯迷糊,跟朋友聊车,指着后轮上头那个连接车身和轮子的大家伙,嘴边挂着“那个…那个杆儿”,半天憋不出一个像样的词儿?别尴尬,这太正常了。今天我就跟你掰扯掰扯,这玩意儿到底叫啥,而且保证让你以后聊起来,显得特有范儿。

咱们直奔主题。那个控制着后轮上下跳动,同时又把它牢牢固定在车身上的核心部件,它最专业、最书面的称呼,叫做 后摇臂 。对,你没听错,就是摇晃的“摇”,手臂的“臂”。这个名字简直太形象了,你想想,后轮遇到颠簸路面,不就是靠它像胳膊一样上下摆动来吸收冲击吗?它的一头连接着车架(咱们通常说的大梁),另一头抱着后轮轴心,中间还有减震器跟它连着。整个后悬挂系统, 后摇臂 就是绝对的骨架和灵魂。

但是,你在跟车友或者修车师傅聊天的时候,可能听得更多的是另一个词儿: 后平叉

摩托车后轮车架怎么称呼?后摇臂、后平叉专业叫法全解析

这又是什么鬼?其实, 后平叉 后摇臂 基本上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后平叉”这个叫法更通俗,更“江湖”一点。为什么叫“平叉”?你瞅瞅绝大多数摩托车,它的 后摇臂 是不是左右两根杆,像个叉子一样把后轮夹在中间?而且它基本是水平放置的,所以“平叉”这个名字就这么叫开了,简单粗暴,一听就懂。所以,下次你跟人说“后平叉”,绝对没人会觉得你不专业,反而会觉得你很接地气。

聊到这儿,你以为就完了?天真了。 摩托车后轮车架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真正的乐趣在于它的不同形态。这才是区分入门玩家和老鸟的分水岭。

最常见的那种,左右对称,把轮子夹在中间的,我们叫它 双摇臂 ,或者叫对称式后摇臂。这是最经典、最稳定、成本也最低廉的设计。从你家楼下大爷的弯梁,到路上的街车、仿赛,十有八九都是这个结构。它的优点就是刚性好,结构稳定,能很好地抵抗车辆在过弯、加速时产生的各种侧向力。朴实无华,但是可靠。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追求极致、追求骚气的品牌,搞出了一个让无数车迷魂牵梦绕的设计—— 单摇臂

我的天, 单摇臂 !这三个字在摩托圈里,基本就约等于“性感”和“高级”。你看看杜卡迪的那些艺术品,看看宝马水鸟那粗壮的后悬臂,看看本田VFR那经典的“单手抱”,那种只用一根粗壮的臂膀从一侧抓住后轮的设计,让另一侧的轮毂完全裸露出来,简直就是工业美学和暴力美学的完美结合。第一次看到 单摇臂 车型的人,都会忍不住惊叹:“这轮子怎么固定的?不会掉下来吗?”

单摇臂 最初是为了赛道上快速更换轮胎而设计的,你想想,少拧一半的螺丝,能节省多少宝贵时间?但发展到今天,它更多成了一种格调和身份的象征。当然,它的制造成本更高,对材料强度、轴承技术的要求也更苛刻,而且理论上它的整体刚性不如同等级别的 双摇臂 。可那又怎样呢?帅,就完事儿了。那种悬浮式的视觉冲击力,是 双摇臂 永远给不了的。

好了,现在你知道了 后摇臂 后平叉 双摇臂 单摇臂 。但这里还有一个巨大的误区,很多人会把另一个部件跟它搞混。

那就是 副车架

听着啊,这是重点。你指着你坐垫底下,安装尾灯、驼峰、乘客脚踏的那部分钢管或者铝合金结构,那玩意儿叫 副车架 (Subframe)。它是主车架(大梁)的一部分延伸,主要功能是承载驾驶员的后半部分、乘客以及尾部的覆盖件。它跟后轮的运动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千万别指着 副车架 说这是摇臂,那可就露怯了。简单记:动的那部分,连接轮子和主车架的,是 后摇臂 ;不动的那部分,在你屁股底下的,是 副车架 。一个负责运动,一个负责承载。

所以,咱们来捋一下。当别人问你 摩托车后轮车架怎么称呼 时,你脑子里应该立刻浮现出一张结构图:

摩托车的“脊椎”是 主车架 (大梁)。从主车架上伸出来,像一条腿一样连接后轮,并且能上下活动的,是 后摇臂 (俗称 后平叉 )。这个 后摇臂 分为两大家族:朴实耐用的 双摇臂 和风情万种的 单摇臂 。而在你座位底下,固定尾巴那一部分的,是 副车架 ,它跟摇臂是两码事。

现在是不是感觉豁然开朗?这不仅仅是知道几个名词那么简单。理解这些结构,能让你更深刻地看懂一辆摩托车的设计语言。你会发现,有的车的 后摇臂 做得又粗又壮,充满了肌肉感,比如一些重型街车;有的车的 后摇臂 则做得比较纤细,追求轻量化,比如一些小排量仿赛。它的材质,是钢管的还是铝合金铸造的,是方的还是圆的,都直接影响着整车的性能、成本和视觉风格。

下次你再去逛车展,或者在路边看到一台心仪的摩托,就别光盯着油箱和发动机看了。你可以蹲下来,仔细端详一下它的 后摇臂 ,看看它是双是单,看看它的造型和焊接工艺,甚至可以跟朋友吹嘘一下:“你看这台车的铝合金海鸥摇臂,造型真带劲,明显是为了给排气管让位特意设计的!”

那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只会拧油门的骑手,而是一个真正懂车的玩家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