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问得,真妙。就像在问,一个人的晚餐和一群人的盛宴,分别叫什么。答案明明就在问题里,一个叫“独食”,一个叫“聚餐”,但背后的滋味、心境、体验,那可就差得远了。所以, 有无解说的画展怎么称呼 ?说白了,一个叫“跟着走”,一个叫“自己逛”,但我们圈内人,或者说,那些真正把看展当回事儿的人,心里头可藏着一整套更活色生香的叫法和体悟。
先说说那个“有解说”的。这玩意儿,水分可太深了。
最常见,也最没劲的,是挂在脖子上、捂在耳朵上的 语音导览 。我私下里管它叫“艺术助眠器”。你花个二三十块钱租一个,耳机里传来的声音,永远是那种字正腔圆、不带一丝情感波动的AI预录版普通话,像一个尽职尽责但毫无灵魂的GPS,告诉你左转看蒙娜丽莎,右转欣赏向日葵。它会告诉你画家的生卒年份,这幅画属于哪个流派,用了什么“后印象派的点彩技法”……一堆知识点,像填鸭一样塞给你。老实说,大多数时候,我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开始观察旁边那个大哥的鞋子是不是限量款。这种体验,官方叫 语音导览 ,我叫它“知识的裹尸布”,把鲜活的艺术用一堆干巴巴的名词包裹起来,让你敬而远之。

然后,进阶一点的,是 策展人导览 或 专家导览 。这个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得靠抢,得看缘分。这可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可能为了这个展览熬了无数个大夜、把每一幅画的来龙去脉都摸透了的人。一个好的策展人,他的导览不是背书,而是一场分享会,甚至是一场表演。他会告诉你,为什么要把这两幅看似毫不相关的画挂在一起,那个角落里不起眼的小雕塑,其实是整个展览的“题眼”。他会激动,会停顿,会用他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艺术史的陈词滥调,把你拉进他的世界里。我记得有一次在看一个当代艺术展,策展人指着一堆看起来像建筑垃圾的作品说:“你们看到的是废墟吗?我看到的是一个城市在深夜里无声的呐喊。”那一刻,我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种,才叫真正的“解说”,它不是给你答案,而是给你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去开门。
最高配的,当然是 艺术家导览 。艺术家本人,站在自己的作品面前,亲自给你讲。那简直是……怎么说呢,像一场小型脱口秀混合着个人忏悔录。他会告诉你这笔蓝色是因为那天早上跟老婆吵架心情不好,那块红色是女儿打翻了番茄酱给他的灵感,你听得津津有味,画本身是什么,反而没那么重要了。你看到的,是一个创作的灵魂,那些挣扎、狂喜、失落和偶然。这种体验,千金难买。它让艺术彻底走下神坛,变成了隔壁老王家的故事。
所以你看,“有解说”这三个字,背后是千差万别的世界。
那“没解说”的呢?
最普遍的叫法,就是 自助观展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去吃自助餐?没错,感觉就是那个感觉。没人管你,没人喂你,展厅里所有的作品,像一道道菜,摆在你面前,你自己决定先看哪个,后看哪个,哪个多看两眼,哪个直接忽略。
这种状态,我称之为“与作品的密谋”。
展厅里通常很安静,只有你自己的脚步声,和若有若无的空调风声。你站在一幅巨大的抽象画前,没有标签,没有解说,什么都没有。你只能用你的眼睛,调动你所有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去跟它对话。这片红,是血,还是晚霞?那团黑,是绝望,还是宇宙的起点?没人告诉你。你可能会觉得困惑,觉得“这都画的啥玩意儿”,然后悻悻地走开。也可能,就在某个瞬间,你突然就被击中了。画里的某种情绪,精准地砸在了你心底最柔软的那个地方。那种感觉,无法言说,是一种私密的、独一无二的共鸣。这,就是 自助观展 最大的魅力,它强迫你独立思考,强迫你直面自己的感受。
这种“没解说”的画展,其实也分等级。有些展,会在画旁边放一小块说明牌,写着作品名、作者、年代、材质。这算是“微解说”,像给你一张菜单,至少告诉你这道菜叫什么。而有些更狠的,什么都不给,整个空间里只有作品,连个标题都没有。这种,我叫它“硬核模式”或者“沉浸式发呆”。它考验的,是你和艺术之间最原始的连接能力。你得像个侦探,从画面的蛛丝马迹里寻找线索;又得像个诗人,从色彩和线条里感受风暴与平静。
现在还流行一种折中的,展厅里干干净净,但每幅画旁边都有个二维码。你一扫,手机上就跳出解说页面。这算什么?我叫它“赛博导览员”,它既给了你 自助观展 的自由,又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一个拐杖。但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因为低头看手机的瞬间,你就从艺术的场域里抽离出来了,那种沉浸感,一下子就断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有无解说的画展怎么称呼 ?
别再纠结于那些干巴巴的名词了。你可以说,今天我去看的是一场 策展人导览 ,像听了一场精彩的单口相声。你也可以说,我下午去进行了一场 沉浸式体验 ,在一个没人的展厅里跟一堆画“吵了一架”。
一个是有向导的旅行,路线清晰,景点明确,你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打卡点”。
另一个,是无目的的漫游,你可能会迷路,可能会错过所谓的“精华”,但也可能在一条无名小巷里,遇见让你终身难忘的风景。
对我来说,这两种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当下的心境。有时候,我累了,懒得思考,就想找个 导览 员,听听故事,图个轻松。但更多时候,我更享受那种 自助观展 的、全然的自由和未知。我喜欢那种站在画前,大脑一片空白,然后慢慢被色彩、形状、笔触填满的过程。那是一种奢侈的孤独,一场只属于我和艺术的,静默的狂欢。
你呢?你喜欢哪种?
发表回复